泾 川
教 研
微信号:jcjy1662
倾情教育?启迪未来
我又看错了
第三小学 刘丽霞
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在计算中看错数字,在审题中漏掉信息,事后让其分析原因,只有一句话了事,我马虎了或者我看错了。那么,真的只是马虎或者看错的问题吗?
记得有一次测试,卷子上有一道题目:10.3减去6除1.8的商,所得的差乘6,积是多少?相当一部分学生(那次我对这道题专门做了一个统计,全班41人居然15人之多)对于“除”这个字眼当成“除以”处理,导致这道题失分率非常高。
还有一次测试中有这样一道题目:六年级办公室买进一包白纸,计划每天用20张,可以用28天。由于注意了节约用纸,实际每天只用了16张,实际比计划多用多少天?(用比例知识解答)这道题全班又有8人之多把问题中的“比计划多”数字自动忽略,问题直接被处理成“实际用多少天?”其中有个学生类似的问题经常犯错,第二次犯错后说,老师对不起,我又看错了!
还有一道题目,如:若a÷b=7,则a是b的倍数,b是a的因数。那次的测试中这道题有50%的学生认为这话是正确的。
又如 1/3+1/12÷1/12+1/3=,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计算结果是1。
上述几种题目,代表了几种类型的错误,分属不同原因,但学生对于这些错误仅仅归结为自己马虎了、粗心了、大意了、没看清。
我们一一去分析:第一种题目类型,是对于“除”和“除以”没有理解,在他们的认知里,觉得这个本身没有区别,概念模糊;第二种题目类型,是属于审题不清造成的信息漏读;第三种类型是对于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没有完全理解,殊不知这两个概念是在整数除法这个范畴内;第四种计算问题,完全忽视运算顺序,只关注了数字本身。以上四种类型其实都可以归结为概念模糊及审题不清。
一、知识范畴的问题
可以让学生在学完一个单元的知识之后,以知识树或者思维导图的形式自己去整理归纳本单元的知识点,尽量详细,而且有必要在每个知识点的旁边举例说明。还可以延展和引申,如学完圆柱和圆锥这个单元,可以让学生把小学阶段学过的所有立体图形来个回头看,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学完分数除法之后将分数除法和分数乘法的相关知识一起整理,将知识视野放大,不要局限于一囿。
二、运用范畴的问题
这个问题相对复杂,有多方面的原因:
(一)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不够准确和充分,导致运用出现问题,常常听到孩子说我们老师就是这样讲的,可是他说的明明就是个错误的知识,老师怎么可能出现那么大的失误,可见孩子在听讲过程中信息处理一定是出现了偏差,也就是说同样的讲解经过不同大脑的处理,会呈现不同形式的结果。
(二)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够专注,比如正在解决A题目,却还想着B题目,不能做到心无旁骛,聚精会神。
(三)学生在题目阅读方面有障碍,对于某些语句不能完全理解,似是而非,最明显的就是过长的题目,很难准确提取信息,导致不能完解题目。
对于学生在上课时信息处理偏差的问题,提醒老师需要注意自己的授课方式和语言风格,务必放慢语速,放低姿态,语言简洁,通俗易懂;学生注意力不够专注的问题,可以通过强化训练去纠正,比如课前听算,一分钟抢答等等形式去加强;对于阅读障碍,这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规划要求,数学方面的阅读障碍主要体现在题目较长时,可以“以毒攻毒”,专门训练此类题目,从中剔除无用信息,准确把握题意。
所以,别拿“我又看错了”当挡箭牌,这或许是你成败的关键。细节暴露出的是缺陷,无论教师或者学生需要认真分析错误的原因,对症下药,攻克难关,拿下堡垒。
审核:杨红林
编辑:付荣
校对:袁会云 潘彦文
●End●
——生活中,总有些东西值得分享——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那就转发和点赞吧!欢迎留下自己的见解,我们期待与您一起交流探讨。
微信平台:jcjy1662
创刊日期:2016年6月2日
投稿邮箱:jcjy1662@163.com
◆ ◆ ◆
—创造好教研
建设好课堂—
泾川教研,打造泾川教育人自己的教研品牌!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泾水教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