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 川
教 研
微信号:jcjy1662
倾情教育?启迪未来
重视变式训练 构建高效课堂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变式训练
泾川县东街小学 梁小亚
传统的应用题教学中,我们形成了以单纯的数量关系分析、解答类型化的应用题以及形式化的解答过程为基本特征的教学模式,使一部分学生具备了高超的解题能力与技巧,但是学生套做思想严重,创新色彩较少,没有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让“数学”与“生活”脱离了关系。《数学课程标准》中把“应用题”更名为“问题解决”,所谓“问题解决”是综合性、创造性地应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方法于陌生的、新的问题情境的过程。变式训练能更好地促使学生经历与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主动构建数学模型,探索更好更多的应用题学习途径。
一、一题多析,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应用题训练的目的不是停留在一问一答单纯解题式的技能训练,而是要着眼于举一反三,形成数学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多角度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分析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例如:甲仓有玉米150千克,比乙仓多25%,乙仓有玉米多少千克?
从问题结构分析,已知甲数是150,和乙数比,甲数多25%,求乙数。
从逻辑思维能力来看,可以知道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
从思维的灵活性来看,是乙数的1+25%分率对应量是150.
从概括能力来看,可以应用题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的意义来解答这类题。
150÷(1+25%)
(1+25%)×乙数=150
同时,根据这类应用题的特征,还可以让学生扩题、缩题、拆题,使每个学生都知道此类应用题的结构和解题思路。
二、一题多问,训练学生灵活性 思维
人们常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采用“一题多问”的方式,将很多个知识点用一道题目有机地结合起来,沟通多个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从而启发学生一题多问,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方位,进行不同层次的思考,训练学生灵活性思维。
例如:在“比”的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训练题的:已知甲数是4,乙数是5,为了让学生真正学会“比”并运用“比”的知识,我设计了以下8个问题:
①甲数与乙数的比是多少?
②乙数与甲数的比是多少?
③甲数与甲乙两数和的比是多少?
④乙数与甲乙两数和的比是多少?
⑤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
⑥甲数比乙数少几分之几?
⑦乙数是甲数的几倍?
⑧乙数比甲数多几分之几?
由以上这8个问题,通过学生训练,他们不仅掌握了比的知识,而且还理解了比和分数、除法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发展了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
三、一题多解,训练学生创新性 思维
一题多解是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解题过程中,引导学生敢于进行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的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寻求解法的多样性。
例如:题目“东街小学组织学生进行植树活动,有35个小组,每组4人挖坑、栽树,2人抬水浇树,一共有多少人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通过一题多解,进而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在亲历规律的形成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了从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的策略,渗透了数学思想和学习方法。老师又将生活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真正学以致用,使枯燥的解决问题策略变得生动、有趣、易懂,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多题一解,培养学生的归纳 概括能力
引导学生对典型例题解法的总结、回味和“提炼”,能使学生变重解题的数量为重解题的质量,力求做到吃透一道题,掌握一类题,悟出一些方法和道理,让学生从题海战术中解脱出来。因此,要引导学生加强训练“多题一解”,寻求一类题的常规解法,重视“通题通法”,淡化“特殊技巧”。同时,强调学生要注意归纳方法,掌握大众化的解题方法,这样也能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
五、自编习题,培养学生的质疑 探究能力
对小学生而言,他们的思维多半是直观的形象思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编应用题,是发展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主要方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已学应用题的理解,使学生将实际具体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培养数学能力。教学时,我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把握教材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如:看例题编题、看实物编题;根据线段图或示意图编题看实物编题;根据算式编题;选定范围遍题等培养学生的质疑探究能力。
在应用题教学中,通过“一题多析”、“一题多问”、“一题多解”、“多题一解”、“自编习题”的形式,有方法、有计划地启发学生多角度积极思维,发展、提高和完善学生的比较、概括、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的思维能力。实现应用题教学的高效性,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End●
——生活中,总有些东西值得分享——
微信平台:jcjy1662
创刊日期:2016年6月2日
投稿邮箱:jcjy1662@163.com
◆ ◆ ◆
—创造好教研
建设好课堂—
泾川教研,打造泾川教育人自己的教研品牌!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泾水教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