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 川
教 研
微信号:jcjy1662
倾情教育?启迪未来
我的奶奶
高平镇胡家峪小学 杨华
周末回家,妈妈端过来一碗手擀面。闻着这香喷喷的手擀面,我不由地想起了远在天堂的奶奶。
奶奶去世已有四、五年之久,如果她还活着,现在也有90多岁了。奶奶生平最拿手的就是手擀面。在她活着的时候,家里无论谁过生日,奶奶都要做长长的手擀面(寓示着长寿)。在那天,我就可以美美地饱餐一顿,解解馋。奶奶的记性真得很好,家里每个人的生日她都记得,唯独不记得自己的生日。
奶奶是二几年的人,她个子不高,有一米五几吧。那个时候的人,真得是穷啊。但奶奶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小时候家境富裕,并没有受过什么罪。是典型的大小姐。听妈妈说,奶奶的爸爸因为地主成分,在文革的时候,被批斗死了。所以找对象时,因为爷爷的贫下中农成分(那时候的人找对象看成分),奶奶想都没想就答应了。结果嫁过来之后才发现,家里真得是一贫如洗呀,连个大门都没有,爷爷拿木棒用钉子钉在一起,安在墙上,(类似于现在的栅栏)就是大门了。但婚都结了,日子就得往下过。奶奶一生共生育了十二个孩子,活下来了四儿四女(有几个夭折了)。爸爸是老大,所以家里比较重视,让爸爸上到了完小毕业,想想那时候人连肚子都填不饱,哪还有心思念书呀?从此,爸爸也算是个有文化的人了。那时候都凭劳动得工分,然后生产队再根据工分多少分粮食。由于家里孩子多,劳动力少,爸爸小小年纪便跟着爷爷奶奶去干活。看爸爸年纪小,队长便让他去记工分。家里十几口人,只有三个劳动力,分得粮食根本不够吃。听妈妈说,村子里有几户人家都饿死了。爷爷是个老实人,每当家里没有粮食了,他就蹲在大门口吧嗒吧嗒地抽烟(自己种的老旱烟),一句话也不说。奶奶只好叹口气,拿起升子,去队长家讨粮食。有时不但讨不到,还会遭到队长的一顿臭骂。好在村子里有的人家种了萝卜,看奶奶可怜,给奶奶几个。奶奶拿回家,煮熟了和青菜一起混着给大家吃。真得很难想象,那样艰难的日子,奶奶她们是怎么熬过来的。
解放后,包产到户,家家都分了土地,乡亲们乐开了花。人人都干劲十足,那种吃不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渐渐地,叔叔、姑姑们长大了。家里不缺劳力了,奶奶也不用下地干活了。但她每天在家里也是忙个不停,每天早早地就起了床,为一大家子人的吃穿操劳。奶奶的手艺就是在那时候练成的。好在孩子们都比较争气,爸爸那时候已经招工到安口煤矿上班了,每月有了40元的工资。爸爸每次一发工资,一分钱都舍不得花,全都捎回来给奶奶,让给家里人买粮食吃。二叔上了高中,但没考上大学,跟着村里人出去,给人家盖房子,当了大工。三叔初中毕业,出去打工。后来在他四十岁那年,学了驾照,买了一辆车,在西安跑运输,现在也落户西安了。四叔在89年,考上了天水卫校。毕业后,分配在医院工作,后来调到县中医院工作。去年,兰州新城区招医生,四叔因为医术精湛,被招到了兰州新城区医院上班。听四婶说,他还当上了他们科室的副主任呢。大姑因为大姑父在县水利局工作,在县城买了房,一家人搬到了城里居住。二姑、小姑虽然都是农民,但由于家里都承包了果园,每年的收入都在几万元以上,日子都过得不错。三姑从小过继给了别人,但她后来嫁给了一个军人,作为家属,她随着姑父生活在新疆的部队,一直到姑父退休。生了一儿一女,生活辛福美满。凭着对生活的热情,奶奶硬生生把一个贫穷的家,操持成了一个团结、富裕的大家庭。
这时,妈妈进来了说:“快吃呀,还愣着干啥。”我这才从沉思中醒悟过来。唉,奶奶不在了,可她善良、美好的品质令我终生难忘。
●End●
——生活中,总有些东西值得分享——
微信平台:jcjy1662
创刊日期:2016年6月2日
投稿邮箱:jcjy1662@163.com
◆ ◆ ◆
—创造好教研
建设好课堂—
泾川教研,打造泾川教育人自己的教研品牌!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泾水教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