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 川
教 研
微信号:jcjy1662
倾情教育?启迪未来
从学习中转变理念,在工作中践行课改
—- 读《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有感
泾川职中 谢淑虹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们不可分离的伴侣和导师。”我阅读了朱慕菊主编的《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一书,感悟颇深,为此,本文仅就致力于转变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提升践行职教语文新课改效益这个话题来谈谈自己的感悟,与之商榷。
一、以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教育理念的转变,奠定语文教学改革的基础。
教学改革,观念先行,教学观念的落后又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等.目前在大多数职校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 教学过程中重知识轻能力,重传授轻探究,重结论轻过程,重共性轻差异,重独立轻合作,重认知轻情感,重课内轻课外,重智育轻德育,高耗费低效率等传统课堂教学固有的弊端依然普遍存在,甚至在一些公开教学活动上也有这种现象,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也与当今的课程改革相距甚远。要适应时代进步,适应课程改革,适应职教事业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中等职校语文教师急需转变教学观念。本人认为,当前,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师应该树立以下几种理念:
1、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转变教师角色是践行新课改的前提。
(1)要更新教育观念。首先,教师要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摆脱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其次,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和地位,能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课程改革中来。第三,教师要时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改革,教师的教学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需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使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持久兴趣,指导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和理解语文在日常生活中和社会生产实际中所起的作用和价值,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要更新知识结构。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新知识层出不穷。教师在学校所学的知识有的早已老化,有些观点早已过时。因此,为了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我们语文教师首先应养成良好的读书学习习惯,通过自学、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我们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以利于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其次,通过报纸、杂志、信息技术等来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实自己的实践活动。
(3)要调整好心理状态。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权威,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源泉。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学生获得教育信息的渠道是多元化的,是丰富多彩的。有时学生获得的信息可能比教师还快,比教师要多。所以这时的教师在学生面前可能会在心理上造成某种落差,因此我们要有应对这中落差的心理准备,并应积极学习,迎头赶上,在学习中树立学高为师的威信。
2、以学生发展理念实施课程教学是践行新课改的根本。
“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思想和行动口号。“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思想的着眼点是学生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工作的崇高目的和中心,并以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为标准,重新审视教育教学策略,重新设计教学目标和教育要求,创建有利于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谐发展的教育教学机制。这种发展观的主要涵义:一是学生的发展是指适应社会需要的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不是部分学生的发展;二是指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重其智力的片面发展;三是指学生有个性的发展,而不是全体学生同一个“模式”的发展;四是指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可持续的终生发展,而不是只局限于在学校的当前发展。这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内涵的核心,是语文教师急需树立的十分重要的教育理念。
3、以回归生活理念展现母语灵魂是践行新课改的目标。
“生活即课程”,“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回归生活理念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回归生活的课程在目标上意味着要培养现实世界中会生存的人,即会做事、会与他人共同生活的人。语文课程的教学,要确立“大语文观”,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走出教室、走进社会,从生活中积累素材,运用知识,并积极地观察自然、了解社会、思考人生,充分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由于应试因素的影响,过去我们的教学十分重视教本,生怕学生没把教本知识学到手。岂不知语文教本对学生来说,仅是一种极有限的教育资源,生活才是语文教学永远的内容。语文教本也是生活内容的载体,但是其受内容局限,反映生活的面太窄。因此,我们在语文课堂上要把生活的内容尽可能地引进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教材内容,以生活内容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载体和素材。
4、以创新教育理念拓展语文内涵是践行新课改的催化剂。
江泽民同志指出:“教师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创新意识的教师,就没有创新意识的学生。《语文课程标准》在其基本理念部分则非常鲜明地声称:“语文课程应该是开发而富有创新活力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要树立教育创新理念,要进行教育创新,首要的是自己必须富有创新精神。新课程也为语文教师的创新提供了条件。而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师普遍缺乏创新精神,张定远教授在全国中语会第七届年会闭幕式上的发言中说,教师教学中缺乏创新意识,没有把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地位。传统教育与创新教育根本的区别在于,一个以知识为本,一个以人的发展为本。我们一定要破除旧的教育观念、走创新教育之路,在课堂教学中确立自己的主体创新意识,从而确立学生的主体创新意识,改变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与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以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积极践行语文课改,提升语文教学改革的成效。
1、提高把握新课程的能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应了解新课程减少了哪些内容,增加了哪些内容,增加的新内容是以何种形式呈现的。其次对新的教材体系中的新内容、新要求,要努力“吃透”。对“知识点”的分布及其不同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把握好尺度,防止因不了解整体安排而把教材中分几次达成的知识做一次性处理或任意拔高。对增加的新内容,应分析为什么引入,引入了多少,怎样组织教学才能体现新教材的意图,防止范围、难度失控;对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知识内容,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切不可因“应试”是否需要来决定取舍。对删去的内容也要做认真分析,有些知识点虽然是内容删去了,但其思想可能还会有所体现,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给予充分的考虑。
2、提高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具有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为语文课程改革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这就要求教师掌握计算机工具,有能力在网络上获取教学中所需的信息资料,能评价课件的好坏,有能力选择好的课件,等等。
3、努力将新课程改革转化为实际教学行为。教师必须将新课程改革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大胆尝试,勇于探索,具有面对失败的勇气。例如,在最初采取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学生不知如何进行合作学习,课堂秩序混乱,学生没有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等情况。对于这些情况,教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要具有面对失败的勇气,要及时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调整自己的设计方案(如,开展合作学习之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再次实践,直到达到预期的效果。
综上所述,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作为一名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的普通教师,我衷心希望职教同行积极参加教改,早日走出传统教育,形成职教特色。
●End●
——生活中,总有些东西值得分享——
微信平台:jcjy1662
创刊日期:2016年6月2日
投稿邮箱:jcjy1662@163.com
◆ ◆ ◆
—创造好教研
建设好课堂—
泾川教研,打造泾川教育人自己的教研品牌!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泾水教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