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 川
教 研
微信号:jcjy1662
倾情教育?启迪未来
坚守&守望
泾川县太平中学 董红琴
我一直相信我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人,因为从骨子里我对校园是向往的,对教书育人是热爱的,这所有的一切,源于我从小就是听着奶奶的故事长大的……
她的故事里没有灰姑娘,也没有公主和王子,有的只是她从十六岁开始教书的老先生,一遍又一遍,从不厌烦,而我,就是四个姊妹里唯一愿意仔细聆听的孩子。时至今日,我才真正体会到奶奶酷似“祥林嫂”似的故事里,饱含着对爷爷的思念,对教育的执着,对国家政策的热爱。
今年96岁的奶奶,其实是我的外婆,是一位大字不识一个,却出口成章的奇特老人,她有着一段不寻常的人生经历:她三岁时娘亲去世,六七岁就开始洗衣做饭,挖菜拾柴和爹爹哥嫂一起过日子,为了讨好哥哥嫂子她跑前跑后、忙的形同陀螺,只为了从嫂子那里找寻一丝温暖,然而做熟的饭她只有铲锅底的份,晚上睡觉蜷缩在哥嫂的炕角落里。她的父亲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于是四处打听决定把她嫁给我的爷爷。那时她仅仅只有13岁,只因为听说爷爷是大户人家的读书人,她也很乐意,而那时正在上学的爷爷也只有14岁,于是爷爷继续上学,她跟着公公公婆做饭洗衣下地劳动,虽然是个未缠彻底的“解放脚”,但跑的挺快,受到了爷爷一家人的疼爱……
爷爷十六岁那年正式踏上了他的教书生涯,足迹踏遍灵台的好几个偏远山区,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清苦的岁月里,一家人省出口粮,由奶奶想方设法供给他家的“先森”。包产到户后,爷爷在梁塬的横渠扎根,奶奶也跟着在学校,帮着给为数不多却又各年级齐全的孩子们做饭。四口窑洞,一个教师亦是校长,就那样硬是撑起了偏远山区教育的脊梁!也是在那里,奶奶学到了许多文化知识,跟着爷爷念《道德经》《女儿经》……
奶奶的故事里,最有趣的有爷爷经常用一根木棍当旗杆,每周星期一带着几个穿着破烂的孩子,唱着国歌,亲手升起鲜红的国旗(自己省吃俭用买的),从声音甜美到声音嘶哑,一坚持就是半辈子;更有爷爷带着孩子们游学,砍柴;还有爷爷和那些不让孩子读书的家长的死缠硬磨;甚至节济几个孩子完成学业……
横渠是爷爷奶奶一生最得意的地方,也是她们一辈子的殇:在那里他扶助的几个得意门生成了人才,然而落后贫穷、交通不便,导致自己三岁的儿子夭折在那破烂不堪的窑洞里,后来,爷爷也因积劳成疾,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倒在了这片他付出了十三年心血的热土上,那年爷爷才刚51岁。其实,三年前,他完全可以离开那个山区,但是他执着的拒绝了……
我知道,那是爷爷的坚守,更是他的信仰!
据说爷爷去世后,教育部门和县上各单位以及爷爷的许多学生,为爷爷召开了全乡空前规模的追悼会,“董老先生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光明磊落的一生,从教30多年来,在经历各种政治斗争和大革命时代,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优良的作风……是山区教育工作者的典范!”追悼词奶奶至今如数家珍,当文物保存!当相关部门征求意见问奶奶有啥需求,她只说能让先生风风光光入土为安就足够了!就那样,母亲也没有像其他人一样顶岗上班,而是放弃了她本来优异的学业,陪伴奶奶过了最艰难的时光……然而这一陪就是一辈子。奶奶拿着国家每月为数不多的遗孀补助金,在感激中已经度过了45年,那沉甸甸的票子在困难时刻也是我的学费的主要来源。
每年清明节,我会带女儿,买齐冥国纸币给未曾谋面的爷爷上坟,今年女儿告诉我,妈妈我帮你做个国旗,再做个旗杆,送给太爷爷,这样每天他还可以升国旗了……显然,奶奶的故事女儿也牢记于心了。临回家,奶奶又一次告诉我“红儿,党和国家政策那么好,一定要好好工作,死人说了,干教育是吃良心饭,教育娃娃就像种庄稼,娃娃每年只是一次,荒废了就埋没了,我说知道了,她又说死女子又忽悠我。女儿大声告诉她,我妈妈认真的很,连我都不管,就知道她的学生娃娃,学生娃娃,还得大奖了…… “啥?再说一遍,大声一点……”
奶奶老了,耳朵也不好了,只有植根于她心底的那些记忆从来未曾模糊,对所有的感激从未淡化,也许这就知足常乐吧,也是她长寿的秘诀吧!在车上,女儿告诉我,她也不想当科学家、当医生了,她也想当个老师,和爷爷、爸爸、妈妈一样有好多的学生娃娃,那时一定会开心……顺路去看了当初爷爷奋斗过的学校,高楼耸立,红旗招展,到处是充满生机的文化墙,俨然是一座现代化的大学校,更惊讶的是我的学生正在这所学校工作……爷爷如果在天有灵,他一定会很开心吧!
驻足这片辽阔的太平大地,杨柳依依,油菜花怒放,香飘四野,校园里到处有辛勤努力的身影,顿时神清气爽。此刻,人间四月天,读书学习正当时,何不放下一切,珍惜当前、知足常乐,俯下身,潜下心,做一名用“良心”教书的老师呢?
我期待更多人会喜欢、继承这个神圣的事业,这是我的守望!
●End●
——生活中,总有些东西值得分享——
微信平台:jcjy1662
创刊日期:2016年6月2日
投稿邮箱:jcjy1662@163.com
◆ ◆ ◆
—创造好教研
建设好课堂—
泾川教研,打造泾川教育人自己的教研品牌!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泾水教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