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 川
教 研
微信号:jcjy1662
倾情教育?启迪未来
难忘植根生命的绿意
甘肃省平凉理工中等专业学校 章瑜
落叶不忘根的情谊,学生亦忘不了恩师的谆谆教诲。
——题记
时近中秋,天气转凉。入夜,清风徐来,月色皎洁,安详地倾吐着它的清辉。月光洒落在泾河,与倒影的灯光相辉映,流动的河水中,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红色波光在跳跃。独倚安定桥栏杆,遥望姣姣明月,我突然想起几位老师的目光,明亮温和或严厉深邃,但都充满浓浓的爱意,像明亮的月光一直悬挂在我的心空,那一树树璀璨的光芒照亮我前行的路。每每想起他们,总会有一股暖流涌遍全身。
师恩
难忘
文学启蒙之师—章华奇
如果说,读书的愉悦、文学的智慧和花蜜的甜美丰盈了我的人生,那么我首先要感谢小学四、五年级的班主任兼任语文课的章华奇老师。我的阅读启蒙教育是从四年级才开始的,因为在此之前我几乎没有接触过除语文、数学、自然之外的任何课外读物,更不知道还有课外书籍这个概念。放学后不是和两三个邻家姐妹去割猪草,就是照看弟妹。
小学那时,只有毛校长一个人是公派教师,曾经调来过几名公派教师,可不久又调走了,因此小学五年换了六七个老师。其他都淡忘了,只有章华奇老师留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因为他不仅是我的语文老师,更是我的同族堂兄。我们一起度过了两年的美好光阴,感谢他在我面前打开了一个丰富的文学世界。
那是1985年9月,学校为了庆祝第一个教师节举办了一次歌咏比赛,赛后要求四、五年级学生以“第一个教师节”为题写一篇作文。对于连一篇完整的作文都没有写过的我们而言,真是老虎吃月亮——无从下手。最终,东拼西凑了交上去。严厉的章老师,没有轻易让我们蒙混过关,他逐个面批了全班30人的作文,指出不足,并让重写。我写了两遍才交差,有的同学反复了三四次。我们都不太喜欢他严厉到不近人情,更不理解他是在我班语文人均成绩全乡排名倒数第一,为扭转落后局面而临危受命接上我们班,肩上的压力有多大。
了解到我们写作文纯属七拼八凑,空话连篇,或者没有素材无话可说时,章老师每次上完课或者在自习课上就给我们讲故事,鸡毛信、小兵张嘎、秦琼卖马,薛刚反唐…… 慢慢的我们喜欢上语文课,自觉做完作业等着老师讲故事,语文成绩一次比一次提高,写作文不再像原来那么犯愁了。
那时,章老师比较瘦,中等个子,嘴里噙着个大烟锅子,衣服经常皱皱巴巴,还有数不清的洞眼,可我想不明白,头发乱蓬蓬的他,头脑里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故事,讲也讲不完。每到精彩处,不是下课铃响了,就是他故意戛然而止,神秘的说上一句;“要知来者何人,且听下回分解”。仅这一句,就把我们撩拨的坐立不安,急切盼望第二天的语文课快点到来。
在第二学期期末全乡统考中,我班成绩提升了五个名次,我的语文成绩排名第一。获得学区奖励那天,章老师高兴地说他也要奖励我们几个成绩优秀的学生,奖品在他家里,是什么暂时保密。等到他从师母手里接过钥匙,打开一个掉了漆的大木箱子,满满一箱子书,四大名著,杨家将演绎,呼家将演绎,封神演义……我们顿时明白,原来这就是活水的源头,那么多精彩的故事就是从这里流淌出来的。作为民办教师的他,少的可怜的一点收入,还要拿出一部分买书,白天工作,晚上挑灯阅读,难怪衣服皱巴巴的。他让我们每人挑选了一本书,让看完了再来换另一本,说这就是他给我们的奖励。细细回味,这是这么多年来我获得的一份最有意义的奖励,我的阅读生涯也由此拉来序幕,一直坚持到今,还要继续坚持下去。
“教育是人们灵魂的,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沿着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对“什么是教育”的诠释,再从现在素质教育的层面来看,教育不仅仅只能停留在教给学生知识与谋生的技能,还要唤醒生命、点亮心灯,激发兴趣、挖掘潜力、培养学习能力,才能使他们终身学习,战胜岁月的风雨。章华奇老师的教育显然是触动心灵的教育,虽然“讲故事”的方法是老套的,教育方式是严厉的,但慢慢都被为人师的我们理解和运用,而且愈来愈感受到受益匪浅。
多年以来,几次遇见过章老师,可每一次都匆匆打个招呼便各忙各的事去了。现在,虽然章老师已经退休回老家了,可他依旧留在了我的心里。每每见到明月,我就会想到他,想到他严厉的眼神和讲故事时生动的表情,越来越感激他在我的生命历程中所起的文学启蒙作用。是他,是他激发我去追随文学女神,在知识的海洋里洗礼提升,给思想一个新的高度。若无其事,原来是最狠的报复。
难忘
师恩
天生喜欢花草树木,对大自然有一份独特的感情,那是心里本能的感触,是肤浅和隐秘的。真正让我了解到一些花的习性、养殖、嫁接等知识,继而喜欢上花木,甚至几十年坚持不懈的在家里侍弄,却缘于平凉师范高维衡老师对我的潜移默化。高老师是我心目中真正的教授,不仅仅是他体态发福,大腹便便,行走稳健,高视阔步,神态像电影里的教授,更是因为高老师上课极其严肃,特别认真,有教授的严谨和风度。记得他在校园里领着我们从生物学角度认识学校花园里的各种植物,什么十字花科啦,什么蝶形花序啦,什么银杏是植物化石啦,当时感觉挺难记的。
平师校园并不大,但学校环境优雅,到处浓荫覆盖,中路及校园小道两旁绿树长青,甬道上小草葳蕤,连不知名的小花也肆意绽放,宽阔平整的操场旁两行白杨亭亭围护,礼堂前的棵棵云杉如盖,树木蓊蓊郁郁。办公楼前的花园一年四季美丽如画,冬青和洒金柏修剪的矮墙郁郁葱葱,上面爬满了粉色的蔷薇和翠绿的藤萝。花园里的花,从迎春、连翘开始,一直到丁香,月季,四季盛开。走廊变成了花廊,紫藤盘根错节爬上廊顶,各色蔷薇也赶来凑热闹,一嘟噜一嘟噜,粉扑扑,笑呵呵。整个校园冬有绿树、夏有华阴,是课外静心读书的好去处。
这么静美的坏境,除了归功于那朴素的像老农、待人处事热情似火的杜正杰老师,是他经常带领我们拔草,施肥,浇水,整理校园,主要归功于生物学研究成就斐然的高维衡教授。他是生物界的权威,常年研究崆峒山上的植物,虽然他年事已高,可他和弟子赵明星对专业的执著和探索劲头,令人敬佩。
更为奇妙的是他能让本来花期不长的牡丹花,从一个点开始,然后绕着花园中心次第开放,旋转了一个圆圈,花期能延续好长时间。当好奇的我们请教他时,他就滔滔不绝地给我们讲解,就像一个父亲说起他的孩子一样自豪,眉眼里溢出的满是笑容。
高老师是平凉师范生物学高级讲师,从教36年来,学术成果丰硕,获得“全省劳动模范”等殊荣。编著了《崆峒山植物志》、《生命的源流》等专注和作品,在国内外知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30多篇,发现了新物种“甘肃八仙花”,引起植物界的关注。
虽然他已经离世几年了,可高老师对植物视如子女的草木之心,以及他在生物教学实践中,坚持知行结合,学以致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敬业精神永远值得他的学子们借鉴和学习。
怀念
恩师
大爱无言—王兴福
岁月中的有些过往,风雨洗去浮华,美好的本质就凸显出来,而随岁月老去的人,年轻时的音容笑貌仍然依稀可见。
那是30年前九月初的一个上午,雨过天晴,阳光格外明媚,我和另一个同乡同学一起来平凉师范,那是我第一次出远门。宿舍在西面第四排瓦房,先到的两个同学操着外地口音,偶尔交流上一半句话,然后自顾自地铺床叠被,归置物品,诺大的房间暂时显得有些冷清,寂寞的感觉不由得笼在心头。
午饭后,一位个头不高的男子走进来,小平头,浓眉大眼,表情严肃,目光炯炯,看上去比我们大不了多少。他叫王兴福,是我班的新任班主任。他继续板着脸用普通话说:“以后,大家生活在同一个大家庭,若遇上难事,就来找我……”可能是他背台词一样的自我介绍,让我们联想到动画片里的那个黑猫警长,他的话还没有说完,几个人忍不住“扑哧”笑出了声。他注视了一下这几个忍俊不禁的学生,脸上的严肃慢慢消退了,微笑着舔舔嘴唇,有点腼腆。厚厚的嘴唇棱角分明,给我留下平易近人的感觉。从那时起,大我们一两岁,走上讲台才第二个年头的他,担任了我班代数课教学,兼任班主任,成了我们的良师益友。
王老师虽然年纪不大,但讲台上的他却显得老练成熟、镇定自若。他上课从不啰嗦,总是言简意赅,直奔主题,把学生引领到对代数题的运算过程之中。哪里需要一言带过,哪里需要反复打磨,他都拿捏得恰到好处。嘴里讲着,手里写着,一板一眼,总把解题思路讲述的清清楚楚,且妙趣横生。只要跟上他的指挥棒一遍顺下来,绝大多数同学没有听不懂的,就连看见函数就头疼,极为偏科的我也渐渐对代数课产生了兴趣。
王老师的课既重视知识传授,又注重学生智力的开发,能密切联系生活而拓展。慢慢的,我们也喜欢拿生活中出现的有趣的数学问题向他请教,他总是耐心的聆听,思考,解答。至今最难忘的一个开发思维的题目是:一口锅同时能烙四个饼子,烙熟一个饼子,单面需要两分钟,那么,烙熟六个饼子,最少需要多少时间?当时他组织学生讨论,场面非常热烈,虽然至今答案是个谜,可启发了学生思辩的火花,使之认识到生活中有些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有些问题最终无解,必须学会辩证的、发展的看问题。
王老师不仅教学能力强,生活中更是个细致入微,把无私的关爱献给每名学生的好老师。记得我进入师范不到一个月,就染上急性肠胃炎,连续三天吃不下饭,当时学校举行秋季运动会,我想着吃了药就会慢慢好起来的,因此不想请假。王老师得知后,他认为我由于生病没有口味,学生灶上的素菜又缺乏营养,便从教师灶上给我买了一碗白菜炒肉。红艳艳油汪汪的五花肉片,雪一样的白菜,配着青椒和葱段,看着都香,见我还是不想吃,他都急了,坚持要我一定吃下去,吃上馍饭才会有力气,否则拿什么战胜疾病呢?八十年代的农村刚刚开始吃上白面膜,肉菜只有逢年过节才有,且价格不菲。刚开始工作,囊中羞涩的他,平时都舍不得买肉菜吃,却给我买了,当时我感动极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就在我毕业后的第二年,听说他考上研究生离开平凉师范,从此我们失去了联系。一晃过了二十年,直到六年前,班长给我们建了一个QQ群和微信群,把大家都加进来,我才和王老师取得联系。隔着银屏闲聊,谈生活,谈工作,谈学习进修,虽然二十多年不见,依旧感觉他像原来那样平和亲切。他现在在安徽阜阳一所大学任教,忙碌的工作之余仍勤学不辍,孜孜以求。前年通过了博士生导师测试和论文答辩。他还鼓励我不要放弃学习,给了我许多指导性建议。
去年,王老师回来看望老父亲时,我见到了他。虽然他还正当壮年,精明干练不减当年,可生活的风霜已经在他脸上留下明显的刻痕,不再清俊有神的目光中透出疲倦的神色。较高的工作强度和长期熬夜拖累了他的身体,透支了他的健康,胃不好,有眼疾,心脑血管都有了毛病。从此,我有多了份担忧,时常留言提醒他注意身体,更是默默祝愿他早日康复。
一日为师,终生为师。这么多年,一想起王老师,我就常常想起那碗白菜炒肉,红艳艳、油汪汪,它是我此生吃过的最美味的佳肴。
●End●
——生活中,总有些东西值得分享——
微信平台:jcjy1662
创刊日期:2016年6月2日
投稿邮箱:jcjy1662@163.com
◆ ◆ ◆
—创造好教研
建设好课堂—
泾川教研,打造泾川教育人自己的教研品牌!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泾水教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