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 川
教 研
微信号:jcjy1662
倾情教育?启迪未来
怀念恩师
泾川三中 何金平
他叫李建荣,是我大学时期的写作老师。
李老师,是当年中文系特别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暂且不说写作课,就说他的班级管理也是颇具特色的,用学长的话说,他是庄子的忠实信徒,讲究无为而治,因此,班里从不设班长职位,一般事情学生自己解决,重要事情亲自出马,几年下来,似乎一切都在他的掌控范围之内。其实,我想,这可能与他的火暴脾气有一定的关系。
刚进入大学,当我们还沉浸在摆脱了作文的快乐之中无法自拔时,又遇到了写作课,很多人开始凭借自己中学时期的一点积累天真的以为这无非就是写作文,有什么难的。直到开课以后,才发现,这和作文课差距有多大。首先,它是针对未来的语文教师或文字工作者设置的。其次,它有一套非常系统的理论知识,当然,必要的写作实践是少不了的。
第一节课老师就给我们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们学校是培养语文老师的,你可以学艺不精,但绝不能误人子弟。因此,以后如果谁不按我的要求做,就别怪我这个文化人动粗。”听到他这么一说,虽然大家心里也有些惧色,但也没太放在心上。大概在两周之后,在讲了观察方法的时候,他布置了写作训练,要求下节课完成,他亲自检查。说者有意,听者无心。转眼就到了下一节上课的时间,伴随着铃声,他背着包走进了教室,接着就挨个检查起了作业,查着查着揪出一个,直到查完,总共揪出了六名同学。当那几个同学还在侥幸的等待老师发布“请坐”命令时,突然,一声巨响,原来,是李老师发怒了,他用浑厚的男中音大声喝斥道“滚出去!”虽然这句话略微带着宁县口音,但意思却像普通话的发音一样纯粹,毫不含糊。此刻,大家被他的阵势吓呆了,而那几个同学也顺从的退出了教室。此后,再也没有拖欠写作作业的同学了。
除了这次发脾气,还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他读诗时的神情。那是春日午后的一节课,在他给我们讲完北岛,杨炼,雪漠之后,就读起了他的原创诗《杏花,我们的村花》,这首诗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黄土高原的窑洞、沟壑,水担,开的正艳的杏花,梳着长辫的故娘。在他用西北汉子特有的腔调的朗读下,我们终于理解了这首诗的情感。慢慢的,我也爱上了诗歌,偶尔也开始涂鸦几句。还有一次,受老师邀请,诗人高凯先生来校为我们做了诗歌创作方面的报告,报告结束后,老师又请他为我们这几个诗歌爱好者做了指导,并且还合影留念。那时,高凯先生的代表作《村小·识字课》刚发表不久,当我们第一次听老师读这首诗时,特别惊讶,原来诗歌也可以这样写。在听了老师的讲解之后,才明白,这才是上乘之作。接下来的日子,他一方面找有表演天赋的同学排与此诗有关们情景剧,另一方面又引导我们写诗评。虽然诗评写得如何,已无从记起,但老师却给指明另一个学习诗歌的方向。
那时候,我们是一群不大上进的学生,为了让我们爱上写作,他想尽了办法,引导学生创办系刊《写作快报》,每学期四期,每期都有师生同题板块,也有真情诉说栏目。这些,对我爱上写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直到现在,这些刊物还整齐的放在我的书架上。
毕业十五年了,虽然没能与他相见,但他教给我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已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李老师,听说,我们毕业几年以后,您就去了南方的一所大学。在这个秋意浓浓的季节,不知您还好吗?
●End●
——生活中,总有些东西值得分享——
微信平台:jcjy1662
创刊日期:2016年6月2日
投稿邮箱:jcjy1662@163.com
◆ ◆ ◆
—创造好教研
建设好课堂—
泾川教研,打造泾川教育人自己的教研品牌!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泾水教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