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 川
教 研
微信号:jcjy1662
倾情教育?启迪未来
作者简介:罗青,泾川县高平镇大寺坳小学老师。
54
读泾川
文/罗青
泾川,让我拉着你的手,
看一看,绿色盎然,生机勃勃的大山。
官山,林木茂盛,实现绿化第一县。
凤凰山,凤凰涅槃,再现乡村旅游大脱贫。
王母宫山,三教融合,祈祷幸福安康保发展。
这一刻,
我感受到了青山常在,大美泾川!
泾川,让我拉着你的手,
看一看,清波荡漾,涟漪涌动的河流。
泾河,烟波浩渺,十里雨巷如梦中蓬莱。
红河,惠泽山村,灌溉希望奔向小康路。
梁河,上善若水,养育人性朴实而无华。
这一刻,
我感受到了清水长流,大美泾川!
泾川,让我拉着你的手,
看一看,笔直宽阔,纵横交错的马路。
泾州街,店铺林立,时尚气派彰显新时代宏图广景。
中山街,买卖兴盛,热闹非凡凸显改革发展新气象。
四十里风情线,名胜古迹,风光无限畅游梦幻长廊。
这一刻,
我感受到了大路四通,大美泾川!
泾川,让我拉着你的手,
看一看,高大挺立,整齐划一的楼房。
世纪花园,百姓之家,和谐小区开拓美丽中国梦。
星鼎庭院,山体公园,赏心悦目构建彩色南山美。
天和人家,三时一体,高端典雅助力美好安居梦。
这一刻,
我感受到了家园安天下,大美泾川!
泾川,让我拉着你的手,
看一看,佛宝圣地,灵光一现的灿烂佛教文化。
大云寺,铸大云宝经,供舍利祈祷人民幸福永长久。
南石窟寺,雕刻佛像壁画于山间,成就佛经艺术殿堂。
完颜村,萨满贡佛陀,八百春秋名俗文化永流传。
这一刻,
我感受到了佛光普照,大美泾川!
泾川,让我拉着你的手,
看一看,勤劳勇敢,继往开来的泾川人。
白衣天使,爱心拯救,温暖人心看到最美笑脸。
辛勤园丁,教书育人,知识助力听到最强声音。
基层干部,夜以继日,深入群众展现最强扶贫。
这一刻,
我感受到了人之大爱,大美泾川!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愚公移山,锲而不舍。
这一刻,
我深深地感到,
山美,水美,大路美!
房美, 人美,佛恩美!
最美——大美泾川!
作者简介:罗小燕,泾川县第四中学语文教师,爱好文学,担任学校写作社团指导老师。人生信条:渺渺人生,莽莽书海,若在其中,晏然自如。
55
读泾川
文/罗小燕
你,是穿越历史的烟尘
回中山,安定郡
一路颠沛
在奢侈的岁月中
驻足泾水河畔
渐行渐远
你,是佛道交织的精魂
黄帝问道,王母钟情
一尘不染
在景仰的目光里
纵横滚滚红尘
越陷越深
你,是时代肩负的梦
焕先喋血,彭总挥师
一直前行
在壮阔的征程上
书写奔波的脚印
弥高弥深
你是泾川
这一方灵性的山水
让我终身守望
安放灵魂
作者简介:吕凤琴,泾川县第三小学老师。
56
读泾川
文/吕凤琴
乡村拾遗
前言
我从乡村来
又到乡村去
带着越来越清晰的记忆
寻找渐走渐模糊的脚印
(一)涝池
村前大大的涝池边
有一棵很老的梨树
梨花雨飘落在涝池
清凌凌的水面
也飘落在涝池边洗衣服的
女人肩上和黑发上
小孩子光着身子在水里扑腾
拍打着水花却满脸泥巴
奶奶、婶婶、大姑娘、小女孩
浣着衣说笑
笑声荡起水面的涟渏
一圈一圈漾向水中央
(二)苇子和鸭鹅
涝池的另一边长着一片苇子
苇子从尖尖的角长到够不到稍
青青的苇叶是端午糯米的羽衣
苇丛里游出游进的小野鸭
毛茸茸的着实可爱
涝池边的人家养着几只鹅
一路高歌 摇摇摆摆
大模大样地走下水里
全不理身后一串学它走路的孩子
(三)大车轱辘
那辆大车的车身
连同承载的重沉
一起化着烟囱里的清烟
车轱辘失魂落魄
终于停在了乡村记忆的门前
看着它曾辗过的松软土地
渐渐被炽热又冰冷的水泥封印
辗过的车辙难以寻觅
就连人刚走过的足迹
也留不下一个脚印
(四)水与桥
我的故乡不是江南
小桥流水如画的美景
不曾出现在我的童年
泾河水汭河水从村前远远流过
大沟小渠里流淌着河的馈赠
水中大大小小的石头
穿着布鞋走过的
是浅流中散布的石搭
秋季暴涨的河面上
有拽着大人衣襟走过的木椽桥
(五)辘轳和井
村中那口井很深很深
辘轳上的绳子缠了一圈又一圈
撸起袖子绞上来的水
冬夏都冒着轻烟
担着水的男人
身后跟着喝饱的老黄牛
抬水的孩子
一路泼泼洒洒
辘轳女人和井的故事
也时有上演
(六)场景
门前核桃树下的石墩墩上
坐过爷奶也坐过爸妈
爸爸编的筐子
提草提柴也坐过我
妈妈的石臼
被盐腌过也被辣椒染过
粗糙的石碌碡被孩子们溜得精光
空地上的泥土里
散发着爆米花的淡淡香甜
后语
混着青草泥土的小麦气息
越来越淡
鸡飞狗跳牛羊叫的欢腾
越来越远
我的乡村
只留下了它美丽的外衣
作者简介:吕娟娟,泾川四中老师。
57
读泾川
文/吕娟娟
泾河与汭河
是搭在回山肩头的两条丝带
回山是嵌在丝带中心的宝石
静穆如九天仙女
我在瑶池古柳下
在田赵的池畔读你
读你的青山秀水
读你的美丽妖娆
我在南石窟的石佛中读你
在罗汉洞的洞窟中读你
读你的沧桑巨变
读你的历史回声
大云寺的木鱼敲在心上
我想做一枚舍利
听着木鱼声
走进佛的梦里
蓝天白云下
王母宫飞檐翘角
瑶池绿树成荫
小城烂漫成了一幅画
作者简介:马宝军,男,现年33岁,汉族。诗歌见于《中国诗歌》、《西王母文艺》等报刊。
58
读泾川
文/马宝军
西出长安,太平盛世的佛国景象
大云寺,水泉寺,金佛寺,丈八寺,古刹芸芸
王母宫,南石窟,罗汉洞,泾川百里石窟长廊
古丝绸之路,陆地上跋涉的艰辛与守候
佛的恩赐,你的缘分深浅
一带一路,筑梦中国。带来发展与机遇
高崖,城刘,田赵,康家,盘口,村村树新貌
完颜村,凤凰山,牛角沟,历史与文化的交织
长征途中,吴焕先的英雄事迹响彻耳畔
时间的卷轴,沧桑与变革见证这片土地
巍巍孤山,俯瞰泾河的巨变
从旧石器到打铁时代,从农耕走向世界
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孕育了神话与传说
真实的故事,被人们诉说和传承
作者简介:马文浩,男,汉族。诗歌爱好者,有诗在网络平台发表。《星星》诗刊特邀通讯员,有釆编证。
59
读泾川
文/马文浩
宫山相伴
泾水赐名
美丽的泾川
甘肃东大门
是我可爱的家乡
多情的一方水土
养育着几十万泾川儿女
厚重的历史
记载着改朝换代的变迁
一座山写满西王母神话
泾州城就是西王母故里
万年的风吹不散宫山的香火
千年的雨淋不败王母宫山的兴旺
西王母被后人尊为华夏母亲
每年三月二十是华夏母亲节
海內外寻根的游子都来祭拜
一座寺院在地下沉睡千年
远去了一代女皇的身影
盛世的号角惊醒了佛祖的魂灵
大云寺不知不觉站在世人面前
佛光普照,佛界欣慰
泾川就得一佛宝圣地美誉
从此,晨钟暮鼓是一道景
从此,慕名观光的游客也是一道景
泾川的山沟也很出名
泾川的山沟都流金流银
生态田家沟、民俗郑家沟
传说凤凰山、白家、完颜历史村
都是新开发的旅游景点
来养生泾川
山山沟沟会张开双臂拥抱你
这里有听不完的故事
这里有百听不厌的山歌
山清水秀,风景如画
高楼林立,日新月异
发展中的泾川如滔滔泾河水
永远前进,永不止步
走在阳光明媚的路上|
今生若恋,我只恋生我养我的故乡
今生若爱,我只爱家乡的山水
今生若读,我便读泾川的过去和未来
作者简介:毛夏敏,市级优秀教师,参加教育教学工作以来,一直兢兢业业奋斗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栉风沐雨,凭着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前行,热爱文学,能坚持把作文教学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所教学生获益无穷。
60
读泾川
文/毛夏敏
一一黑河里口村
这是一幅唯美的画面
双手拄着拐杖的老妈妈
目光慈祥地望着
大山里各种忙碌的身影
陪伴她的是那可爱的小狗
以及身后的老树
绿色的小河静静地流淌
向人们诉说着团结渠古老的传说
葱郁的树木围绕着整个村庄
这里的人们幸福地说
我们的祖祖辈辈
就是在这绿色遮罩下生活着
绿叶掩映下的学校旧址的门匾
让我们把历史深深地铭记
承载着历史使命的五个大字
为人民服务
以及土墙上那斑驳的字迹
见证了一代又一代里口人民的艰辛与执著
山下是一望无际的麦田
坐在地头的大叔
烟锅里冒出的缕缕细丝
轻悠地飘向空中
乖巧伶俐的小孙女蹦向爷爷的怀抱
轻昵地说着什么
平坦的柏油路顺山而行
带着满村人的希望
一直伸向远方
夕阳的余晖和着袅袅炊烟
在微风温柔地爱抚下
小村又进入了香甜的美梦
●End●
——生活中,总有些东西值得分享——
微信平台:jcjy1662
创刊日期:2016年6月2日
投稿邮箱:jcjy1662@163.com
◆ ◆ ◆
—创造好教研
建设好课堂—
泾川教研,打造泾川教育人自己的教研品牌!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泾水教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