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 川
教 研
微信号:jcjy1662
倾情教育?启迪未来
孟子的快乐之道
高平中学 郭文
快乐是每个人孜孜于求的,但是我们有时候很难鉴定什么样的事情才是真正的快乐。在孟子的思想中,快乐往往是和危险连在一起的,即"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孟子认为,真正的快乐也只有贤明的人才可以把握和感受得到,即"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还常常劝谏道"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梁惠王下》)在孟子民贵君轻,施行仁政的思想前提下,以上的劝乐似乎对人君更为适用。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又有怎样的快乐之道呢。
孔子就提出三种有益的快乐和三种不益的快乐,三种有益的快乐分别是:乐于用"礼,乐"调节生活;乐于在背后称赞别人的优点;乐多贤友。三种不益之乐,乐骄乐,乐游乐,乐宴乐。需要认识的是,我们的至圣先师并没有否定”骄“、“游”、“宴”也是快乐,之所以把它们定义为不益之乐,则是认为此三乐是有局限性的快乐,会留下后遗症,在现下的生活中,我们也确实深深地体会到物质之乐的局限性,我们不得不感叹,在两千多年前孔子的睿智,他早已认识到,人的快乐之感是无法在简单的肉欲享乐中得以完善的。而前三种有益之乐则是一种相对稳定的,长久的,回报率较高快乐。可是,我们综合当时社会的经济制度结构和其教育普及的状况不难看出,孔子提倡的三乐推广起来似乎并不是那么的容易,它只对有一定文化素养和有一定经济能力的士阶层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那么到了孟子这里,他提倡的君子三乐的指导受众就显得更为广泛了。
一、父母俱存,兄弟无碍。
人生的快乐是因为人性得到发展。这第一乐带给我们的除了可以尽享天伦之外,还有一层意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赡养孝敬自己长辈的时候,还应对其他老人长辈怀有同等的心情,换言之,我们也会希望,我们的父母兄弟在社会的交往中也可以得到他人的尊重和怜爱。就好比,我们在公共场所给老弱病残让座的时候,通常是希望我们的父母也会被别人这样对待。所以,这第一乐,带给我们的意义,是在人间情爱中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能够推己及人,在这场人情的羁绊中有所止,有所制。
二、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
说到第二乐,很多人认为,这还不容易吗,此生"问心无愧"即可。这是不正确的,为什么呢?因为每个人的心都是主观的,易变的,人人都有自己的标准。天下得治,一定是只有一套标准的,而如果人人都有一套标准,就等于没有标准。孟子提出,"人与禽兽有几希之别。"人的使命,就是一定要守住这“几希之别”,好好做一个"人",善养浩然正气,追求止于至善,如果没有在这条路上走,就会有愧于天。
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是否只有老师才能得到到这种快乐呢?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求知的需求,也肩负文明传承的责任。每个人都有一个老师的角色,我们可能是父母,可能是秭兄,可能是某个专业领域的先行者,也可能意外的成为某个人的人生导师。所以,我们都有践行这种快乐的可能。何为英才?上智者邪?当然不是,从孔孟有教无类的作为中来看,能上进者,皆为英才。孔孟特别重视学者的自主学习意愿。这第三乐,便是得恳求上进者而能导之。
▼
最后,我想说:乐有常制方为长乐,乐有常道方为上乐,乐有常能方为大乐。正值五一,大家都沉浸在假期的快乐之中,愿大家铭记乐而不淫,皆得长乐,上乐,大乐。
●End●
——生活中,总有些东西值得分享——
微信平台:jcjy1662
创刊日期:2016年6月2日
投稿邮箱:jcjy1662@163.com
◆ ◆ ◆
—创造好教研
建设好课堂—
泾川教研,打造泾川教育人自己的教研品牌!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泾水教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