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 川
教 研
微信号:jcjy1662
倾情教育?启迪未来
时至阳春三月,愈是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莫不是那“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绵密之雨的杰作;是的,它给了我们一份厚礼——明媚的春日,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这样的光景中,有这么一群可爱的人,带领着一群活泼的小生命,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展翅于梦想的国度,他们就是被喻为园丁,被喻为蜡烛,被喻为阶梯的人民教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古代,韩愈如此界定,而在今天,它该有更宽泛的认识,即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知识储备,仁爱的包容之心,亦所谓师德者也!而后,传道授业解惑,且勿忘启疑……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的简称,它是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是教师的灵魂,简言之“师魂”。
“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而高翔。”要做一名好老师,得有鸿鹄高翔的理想信念,而理想信念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亦即要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
立足于三尺讲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中华民族的国家之魂,民族之魂!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为人师表者,理应是道德的表率的文明的楷模!
当我们穷其一生,将教育视为事业来追求,作为艺术来塑造,“教书育人”即为我们要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是因为为师者的言谈举止,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又一个的学生,在他们心中,教师是智慧的代表,是高尚人格的化身,他们往往把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作为自己学习的内容,效仿的榜样,所谓“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正是学生向师性的最好诠释。
欲予其“一碗水”,师宜具“一桶水”。在当今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已然过时!然而,无论如何,为师者要传道授业解惑,须具备过硬的理论知识素养,是毋庸置疑的!换言之,有知识、有能力站稳那三尺讲台。知识是育人的基础,能力是学生成长的阶梯,一个教师须时刻铸此功底,如此,才能给学生有效的指引。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为师者的“仁爱之心”,实为教师之爱,是没有血缘,没有功利的爱。这种爱是对学生的关爱,包括呵护学生,尊重学生,满怀欣喜地期待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这是教育成功的基础……
不妨举例一二:
这一周的某节课间,行至花园,无意间发现一师一生,师席地盘坐,生蹲坐,似乎在谈论着什么。好奇心驱使,踱步而至,问其缘由。
原来是这位老师在帮助班上某理解吃力的的同学,解决问题……
瞬间,醍醐灌顶——当为师者能降低身份,以平等之姿与学生面对面地教学相长,那学生会不会在内心深处,生发出对师的爱戴与敬重,且不说理解吃力,总能倾心去听,全神去思,总能有所收获吧!
犹记上周的某节优质课赛课的情景中,最令我难以忘怀的是老师那舒缓的语速,温柔的语调,如沐春风!试想,低年级的孩子们在这样的氛围中,能不轻松地游弋于知识的广阔天地吗?也许,是为师者秉性如此,我想:这其中,也有爱的成分——用温柔、用耐心,去呵护稚子的心灵,熏染其性情!
大教育家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尽人皆知!老先生善于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并巧妙激励,用四颗糖化解了孩子们心中的愤怒、自责、恐惧和羞愧,如同一道光照亮了孩子。
这其中体现着尊重和理解;信任和支持;赏识和鼓励;宽容和体贴。也正是“仁爱之心”的真实写照!回想这短短四年有余的教学生涯,自己似乎是关爱着每一位同学,然而,细思量,却还是有点距离感的!
尤其是为人母之后,觉得能戒骄戒躁,耐得住性子,俯下身子去看待孩子们,把他们当作生命中独一无二的小朋友,去与他们沟通、与他们交流,才能彰显爱的魅力!
所幸,“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亦即,在这芽苞竟绽,春暖花开的暮春时节,我赶上了这样一场盛宴——执教之路的方向——用爱浇灌未来,用爱陪伴成长……
●End●
——生活中,总有些东西值得分享——
微信平台:jcjy1662
创刊日期:2016年6月2日
投稿邮箱:jcjy1662@163.com
◆ ◆ ◆
—创造好教研
建设好课堂—
泾川教研,打造泾川教育人自己的教研品牌!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泾水教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