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 川
教 研
微信号:jcjy1662
倾情教育?启迪未来
千般荒凉 以此为梦
泾川县幼儿园 吕静文
一字一字,是万里旅行的脚印,深浅不一;一句一句,是百年踉跄的路程,弯曲绵长;一页一页,似一碗浓厚的热茶,而我,便是极干渴的旅人,寻访隐没于山川河流的前人踪迹,聆听流传于千家万户的盛世传奇。我在《文化苦旅》间找路,用短暂的生命贴一贴这颗星球的嶙峋一角。
你有没有见过,西风大漠驼铃响,疲惫的旅者,脚下的路从落日余晖的最深点延伸到地平线,远方;你有没有见过,江南小调汉家水,吴音的姑娘,脚下的路在季节里如莲花的开落,娉婷;你有没有见过,阳关匆匆塞北的雪,不舍的旅人,脚下的路不再顾盼这柳色的最后一眼,再见。
我跋山涉水。
你有没有听过,北极寒夜窗外呼啸的风和呼啸的荒凉;你有没有听过,西太平洋海岸上拍打的滔天浪花和海鸟的戛然长鸣;你有没有听过,尼泊尔终点的熄火声和穿越声。
我踏足远方。
你有没有想过,白发苏州,在无数门庭小巷中藏匿千百年厚实的灵魂;你有没有想过,碌碌信客,在怀疑与背叛中丢弃风沙泥泞,诠释良知真谛;你有没有想过,垂暮老人于睡梦中死亡,留下他痴傻的儿子。
我仰望人生。
这是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文化苦旅》。
这是我很欣赏的一个作家——余秋雨先生。
他来自上海,一个如此繁华的城市,却有着如此干净的文字。无需华丽的辞藻来凸显文章的深度,在他的娓娓道来之中,磅礴的气势喷泻而出,过后,无尽的柔情涌上心头。
四壁的文字间,我清楚地感知怎样咆哮的狂风在指尖游走,怎样绵长的细雨带给旅人无尽的乡愁,怎样回旋的流水唱着抑扬有致的曲调。的确,先生笔下的文字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苍老后的新生。
这是一本散文集,其中的文章在《行者无疆》、《千年一叹》、《霜冷长河》中皆可找到。然而,先生将它们编撰在一起,绝非简单的拼凑,从中国至世界,从世界到人生,不仅是内容上的升华,更是万般皆归一的体现。因此,我唯独钟爱这本书。
特此抄录几句先生笔下温情而又犀利的文字:
“文明可能产生于野蛮,却绝不喜欢野蛮。”
“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关系如何?”‘没有两者。路,就是书。’”
“‘安史之乱’像一条长鞭,哗啦一声把唐朝划成了两半。”
是的,相对于自然,地理,不过是细节;相对于人生,历史,不过是细节。我想,细节又何尝不好呢?地理是细节,历史是细节,但不面对细节就无法面对真实。每至思考至此,我总会发呆,想想唐宋元明清千年不枯的笑容,我却只记住了李杜,东坡,易安,容若,想想东西南北中蹀躞至今的步伐,我却只记住了漆白道士塔,绚烂莫高窟。
依先生见解,文化的终途是生命。文化苦旅的苦,在这个嬉闹的时代,总是显得不合时宜,然而我们知道,高贵的生命要创造文化,必然会经历坎坷,文化,需要无数个高贵的生命苦苦来支撑。
诚然,如此深刻的话题,对于没有多少阅历的我来说,谈起来一定有很多漏洞。然而,我却深陷其中。
如果你没有精力远行,却想踏足四方,如果你生性率直,却想洞察人情,不妨捧起《文化苦旅》,寻找自己的山河,慰藉支撑着的灵魂。
●End●
——生活中,总有些东西值得分享——
微信平台:jcjy1662
创刊日期:2016年6月2日
投稿邮箱:jcjy1662@163.com
◆ ◆ ◆
—创造好教研
建设好课堂—
泾川教研,打造泾川教育人自己的教研品牌!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泾水教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