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无不强调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因此,作为一名在教育一线的工作者,我不得不深思:应该如何及早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纷纭复杂而又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博览群书、开阔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核心素养,从而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成长,潜能得以充分发掘,我有以下几点浅见。
一、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读写能力大有好处。
小学生作文要以阅读为先导,没有阅读一定数量的文章,是写不好作文的。作文和阅读是小学语文中两项最主要的基本功。作文以培养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为目的,阅读则以培养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为目的。理解和表达,一个吸收,一个倾吐。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在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过程中,可以学到观察法的方法,思考的方法,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也可以从中获得表达的素材,同时体会到如何通过词和句来表达思想内容的方法。例如,现在每个班级都有图书角,他们像小蜜蜂那样,采花酿蜜——用读书笔记、读书卡摘抄课外读物中的优美词句、精彩段落、名人故事、格言谚语等,使得写作能力不断提升。
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为了让同学们愿意读书,乐于读书,我搜集了读书的名言警句读给他们听,并用“故事会”、“课外知识大比拼”等饶有趣味的竞赛活动吸引他们去书海遨游,汲取知识的营养。
三、指导并及时归纳好的方法。
常有家长反映:老师,我给孩子买了许多书,而他也都喜欢看,可怎么就没觉得他各方面能力有所提高呢?我想问题大多由于学生的阅读方法不对。因此,我们教师应该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他们不仅爱读书,而且会读书。
1、指导学生精读。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重点段落,精心的阅读,仔细的品味,从作者的篇章结构,思想情感中,体会到学习的方法。这种学习方法适用于课本中每一篇课文。文中有插图的可结合课文插图,让学生透过动作、周围环境描写,再把课文背景资料结合起来阅读,体会课文的中心。并引导学生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谈感受,养成认真有效阅读的习惯。
2、指导学生速读。
如果每篇文章都字斟句酌,那是不现实的。作为教师的我们应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所需选择读物进行速读,当然在速读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内容的理解,这样学生们就能再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3、指导学生记写读书笔记。
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审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为自己的作文积累丰富的语言。目前许多学生将读书笔记作为一项硬性任务,我想我们可以将读书笔记做的更鲜活一些,比如做成读书卡、精美书签等,这样阅读就会变得更有意思,更有实效。
4、指导学生朗读、默读。
朗读把“目视”与“口读”结合起来,听读并举,声情并茂,有利于培养语感。默读是不出声的目视,默读的视觉广度大,阅读速度快。默读可以重复看,反复看,有助于理解。由于阅读时默默无声,更利于思考,必定有助于提高阅读效率。
5、指导学生思读法。
提问能唤起注意、启迪思维,而课后提出的思考题又是文章的重点,带着课后的问题读书能更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这是我们最常用的学习方法之一。
6、指导学生跳读法。
在阅读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或自己的兴趣,把不想读或略读的内容跳过去。教学生明确哪些作品、书籍要重点读,读时要调动多种感官,边读边批注。哪类作品可略读、可浏览,提醒学生不要面面俱到。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中可随时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哪怕只有只字片语,都难能可贵!

四、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
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但辨别能力有限,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为此,根据学生的能力、思想、年龄、兴趣的不同以及课堂教学需要的不同认真帮助他们选择适当的读物。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因个性方面的差异,所选读物也要有层次性,切记一刀切。
总之,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朝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自流。教师要及时的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阅读,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级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
我坚信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就不再是一句口号,孩子们也会因此受益终生;更加坚信阅读的漫长之路上有你有我有大家,我们一起“悦”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