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 川
教 研
微信号:jcjy1662
倾情教育?启迪未来
红河乡东庄小学 贾莉娟
一句“甚是想念”的书信与一条便捷信息或电话的问候堪比泰山与鸿毛之别。遥远的各方却埋藏着无价的牵挂。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朱光潜先生作为“父亲”对我们这般孩童的指引与谈心。这也使我想起冰心的《寄小读者》,是“蹲下身”的对话,是谦卑的不定期的“汇报”。
无论是聊天抑或是教授,首要明确的是对象,于信必然是读者即收信者。我们这帮中学青年,真是如获珍宝。从首谈读书、动、静、中学生与社会运动、十字街头、多元宇宙(即恋爱的宇宙)、到谈升学与选课、作文、情与理、摆脱、在卢佛尔宫所得的一个感想及人生与我,每一个谈料从当下至宏观,又从高深拉回实际,最终归致自我。对一个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八阶段中的角色同一与混乱(12-18岁)的青年来说,确是急需。给予的往往不是最珍贵的好,不如需要来得巧。
读书,读课外书,是我们研究高深学问应有的基本功。磨刀不误砍柴工。这对于当下追求“超效率”的我们,无疑是警戒。蔡孑民先生说:“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这两句话是青年人最稳妥的座右铭。谈及救国并非危难中求生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越是和平的当下,更有读书壮国忧患。也并非必要谈国,熟知在国的团队中,前进是历史的车轮。客观卓越的追求且可妥妥坠你脱伍。心中岂无危机侵福之意?唯动生活力,且不宜滥动,繁华喧闹中,静方可倾吾心。动静相配,一达一思,和谐万生。情理乃是冤家,谈情感与理智孰轻孰重,怎可一言以蔽之。如社会中的道德与法律。公共生活不可无秩序,既需法律规范的约束,也离不开道德舆论的指引。两者并驾齐驱,才能层层推进,确保安定。我们也常说不能不仁不义。仁乃情之子,义乃理中意。因此情理既对立又统一。但在生活中,我赞同朱先生主情的观点。方可不无趣味生花。一生需要做主的便数自己的人生。但其中也难逃摆脱不开的部分。自以为,人是有意识的能劳动的个体,但将万物与自我区别开来,自带王冠的优厚,所以才会对林黛玉葬花一举扑之一笑。“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如果我们视花鸟之离去与我们消逝一般,便不会痛上加痛。人生的痛苦皆自抬举的高贵与欲壑的高攀。
闲暇的娱乐在热闹的秩序中开怀。喧闹的吵杂中放飞自我。偶尔一丝静意,便隐藏着某个“命令”的执行,灵机一闪眼动为快,反应为迅。这无言之美的昙花一现,参与者皆心领神会,捧腹大笑。此时无声胜有声。
何时我们会以过来人的心情忧虑青年一代?短短的十二封信中有说不完的嘱咐和担心,而对我们收信的青年来说,获至雪中送炭的温存。以理服人向来是最佳的说客,站不住脚跟的蛮横自然软弱。忧家虑国的脉络一路壮志种诚。
●End●
——生活中,总有些东西值得分享——
微信平台:jcjy1662
创刊日期:2016年6月2日
投稿邮箱:jcjy1662@163.com
◆ ◆ ◆
—创造好教研
建设好课堂—
泾川教研,打造泾川教育人自己的教研品牌!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泾水教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