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 川
教 研
微信号:jcjy1662
倾情教育?启迪未来
在坚守中积淀 在变革中发展
——全市历史教学课赛有感
泾川一中 张连兴
2018年全市历史教学课赛的相关活动已于11月15月在静宁文萃中学圆满落下帷幕。本人有幸作为本次活动的评委之一,全程参与了选手们课前说课、课堂实时教学和课后说课议课及监督学生评课成绩的统计等一系列活动环节,亲身感受了来自全市各县区的14名优秀选手各具特色的教学风采和静宁文萃中学高一级学生令人震憾的学习风貌。现就本人对本次活动的一些浅表化的认识体会同各位同仁作以交流探讨,以期共思、共勉、共进。
一
讲赛流程更科学
相比于前两届课赛,本次活动增加了选手课前同说一节课的说课环节,要求参赛老师结合课件设计,基本在10分钟内将《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课的一系列教学元素的确立及相关理论依据和主要的操作路径阐述清楚。这是老师们在授课前将授课教案转化为“教学实践”的一种演练,要求选手们将自已对本课的准确定位、独到的认识、巧妙的构思、可实践性的操作和预期达成的目标,以准确规范和高度浓缩的语言、以清晰的思路和严密的逻辑关系呈现给观课议课的评委老师。从最终结果来看,凡是在课前说课环节取得理想成绩的选手,他们最终的成绩名次都比较靠前。这或许意味着,说课活动应该成为我们日常教研活动的一个看得见摸得着和具有高度操作性的重要抓手,对于我们广大老师尤其是年轻老师的专业化成长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二
教研理念更开放
在本次课赛活动中,首次允许参赛选手和指导老师不分赛课进程的先后顺序,均可全程参与听课和议课活动,鼓励参赛选手相互吸收借鉴彼此的成功之处和特色亮点,同时要求无授课任务的参赛选手及其指导老师必须参与听课活动,指导老师在议课活动中必须对所指导选手的课堂教学进行全面的反思和点评。诚如市教科所曹主任所言,本次赛课活动要最大程度地突出教研本质,淡化比赛的名次色彩,力求每一节课都是精心打磨的精品课。从活动的进程和最终结果来看,评委老师一致认为,后序选手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内涵无疑更加完美和丰富。由此可见,集他人之美以美美自己应该成为我们教师发展自身的必备品格和终身伴随的职业素养。
三
教学设计的构思更精巧
课堂教学设计集中体现了教师基本的教育教学素养,既反映了教师对教材文本的认知程度,也体现了教师对本课的宏观构思和微观操作的融合水平,是一个教师教育教学智慧的反映和个性化特色的呈现。本次参加课赛的老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上各有特色、亮点频现,十四名参赛老师在两天半内交叉上了三节课内容,充分演绎了同课异构的教学魅力和丰富的设计思路。具体说来,一是导入环节形式多样且恰当得体,有课题解读法、情景再现法、图片引入法、复习延伸法、演讲渲染法等形式,如华亭二中的罗文旭老师在执教《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时,从引导学生分析“甲午”二字的内涵入手,既增长了学生对干支纪念法这一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又引出了1894年这一重要的历史节点,从而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二是主题情景式和问题探究式两种教学设计在本届课赛上得到充分演绎,说明历史学科的课程改革已经在我市渗透发展到关键环节,老师们设置的教学主题鲜明、探究的问题有梯度且紧扣教学目标,思路清晰逻辑严谨,很好地引领了教学流程,如崇信一中的刘建伟老师在执教《太平天国运动》一课时,以太平天国广大将士所追求的“人间天国”为主题,将本课设计成“天国之梦因何而起、天国之路如何铸就、天国之策能否实现、天国之殇因何而变和天国之思谁人评说”等五个篇章,每一个篇章既主题鲜明又蕴含着相应的启发和思考,既思路清晰又结构严谨,既有助于学生在认知上的深化又有助于学生在认识上达到升华,再如同样执教本课的泾川三中的魏彩霞老师在讲授第二篇章“征途漫漫,探寻天国梦”一目时,用了‘宗教构梦、纲领筑梦、变乱毁梦’这样三个子标题,在引导学生进行正面分析的同时又从侧面揭示出了宗教构梦的迷幻性、纲领筑梦的空想性以及变乱毁梦所体现出的阶级落后性,从而预示了太平天国失败的必然性,也为后面分析失败原因打好了埋伏,充分体现了教者匠心独具的巧妙构思;三是整合课程资源的融合度更高,所有参赛老师都围饶自己的教学创意和目标任务,精心而恰当地选用史料、图片、视频、音乐章节乃至让学生当堂表演情景剧等多种素材和手段,以求充分开发学生的历史思维,扩大学生的历史视野,增强学生的历史体验,加深学生的历史认知,尽管在史料选取的典型性和严谨性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这种做法和意识倾向无疑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四
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更突出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和获得知识的过程性体验已经成为教育界的普遍共识。在本次课赛活动中,绝大多数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不弱化老师的主导作用。对于过程性和单钝的识记性内容,多数老师都采取指导学生进行自学的做法并要求学生能够脱离教材复述其中的基本要点,如若复述有误可由其他学生主动予以纠正,这种做法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增强了学生的阅读认知体验和表述阐释能力又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又如14名参赛选手中有12名老师都设置了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环节,结合老师配发的导学案或提供的史料情景,学生们的讨论过程真实有效,老师的指导点拨恰当到位,而且对于中等程度的探究性问题学生基本都能通过合作讨论予有效解决,对探究结果的反馈和展示,学生们态度积极大方、表述流利、内容大多准确规范,而且有多人次的超水平发挥引起我们观课老师的多次共鸣,这也使授课老师倍受鼓舞,敢于更加自信地挥洒他们个性化的教学风采。静宁文萃中学高一级学生的课堂求知欲望、思考表达能力以及对知识联系调动的运用能力,对参与这次课赛活动的全体老师无不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值得我们深思体会。
五
聚焦核心素养的氛围更浓厚
在本次课赛活动中,从课前的集中说课到课后具体的评课议课、从教学设计到课堂教学过程,老师们都结合相应素材力图体现和达到对学科核心素养的渗透落实。在讲授《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两课时,多数老师都能引导学生从社会全面落后和被动挨打的角度分析战败原因和造成的屈辱苦难以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简要结合爱国将领壮怀激烈的英雄事迹向学生渗透家国情怀的意识情感,此外结合地图培养学生的时空概念、通过解析史料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实证意识、依据对《天朝田亩制度》和一些不平等条约的分析评价以训练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等方面,授课老师们都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充分显示了全市各县区的历史同行们在课程标准发生新一轮变革的背景下,紧随高中课程改革的新步伐和勇于实践探索的进取精神,也使我深深地体会到:我们一线老师才是如何做好这一工作的真正的引领者和示范者!
结合本次课赛的观感和思考,本人对当下进一步搞好高中历史教学提几点陋见,以期抛砖引玉助佛成仙。
一是要有把学科核心素养真正渗透落实到课堂实践中去的紧迫感。学科核心素养既然上升到国家意志层面,势必会在今后的各类大型考试尤其是高考中不断加大考查意向,而且相较三维目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渗透考查更具操作性和灵活性,况且,至少在今后两三年内,我们仍面临用新课标来指导旧教材的教学现实,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潜心挖掘教材文本,适当补充课程资源,充分创设历史情境和用心寻找核心素养渗透的切入点。结合相关专家意见,就如何渗透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提一个大致思路:第一概括确定要探讨的关键问题,第二根据关键问题创设历史情境,第三向历史情境提问,运用证据解答问题,第四通过比较深化对历史的理解,第五在时空脉络中解释历史。如同过去的三维目标一样,不要纠结于到底应该怎么做?而是多思考我自己即将做些什么?或许有时候我们欠缺的只是一颗灵动的心。退一步讲,我们既然无法实现助推所有学生步入高等学府的愿望,那就让我们的历史课堂多一点素养滋润,以服务于广大平凡之辈的人性与成长,让他(她)们以良好的心态、健康的身体坦然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苦难,这或许也是我们最大的成功之处。
二是对重点知识要讲透,对关键问题要探讨。无论是日常教学还是高三复习,历史教学都要把第一波重力放到重点章节和核心知识体系中去(即主干知识),这些知识是学生感知历史本身、体会历史发展、丰富历史想象、比较历史差异和辩析历史价值的主要基石,也是我们激活学生历史思维和培养发展学生学科素养能力的重要载体。同时,还必须对关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讨,这才能把核心素养的渗透真正落到实处。比如这次课赛活动中,在处理《鸦片战争》与《甲午中日战争》两课时,好多老师根本未理会“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和“开办工厂”等内容所引发的深远历史影响,就这三个内容而言这样的课上了等于没上,也鲜有老师就甲午战败对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的恶化以及对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与民主革命的影响乃至中华民族的复兴等这一至为关键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更没有与社会现实相联系,只是按照教材的程序化思维去处理,显得单薄苍白浮光掠影,学生很难从“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和“国运逆转”的角度去深刻理解这一重大事件对中华民族的逐步觉醒和复兴崛起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这自然无法达到拓展学生的思维活动、深化学生认知水平和发展学生能力的日常教学目标。
三是要具有超越教材的胆识情怀。从理论上讲,所有的历史教材是永远落后于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现实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基于符合主流价值观(但不全是教材观点)的前提下敢于纠正教材的某些滞后和不足,以期拓展学生的认识视野、丰富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认知水平。例如对于《鸦片战争》一课,我们在理解中国对于这场战争认知的同时,我们是否还可以向学生介绍西方历史学家对这场战争的解读?更有甚者,本次课赛中所有讲授《鸦片战争》一课的老师在引导学生分析战败原因时,都只是分析到中国的全面落后而没有认识到这种落后的本质及改变这种落后面貌的本质出路在何方?更没有交待大清帝国的精英们对这场战争的反思是什么?就历史学科而言,高考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的途径之一,就是要打破教材和课堂对学生思维的惯性束缚,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既要吃透教材又要关注史学研究特别是中学历史教学研究的最新动态,这尽管很难很难,但我们必须要有一定的超越意识和流云追月的进取精神。
四是把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观念落实到灵魂深处。通过对静宁文萃中学高一级学生的课堂感受,我似乎简单到只有一种认识,那就是:没有学生积极听说读写的课堂,结果滞后于人是必然的命运。
END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那就转发和点赞吧!欢迎留下自己的见解,我们期待和您一起交流探讨。
往期精彩
●End●
——生活中,总有些东西值得分享——
微信平台:jcjy1662
创刊日期:2016年6月2日
投稿邮箱:jcjy1662@163.com
◆ ◆ ◆
—创造好教研
建设好课堂—
泾川教研,打造泾川教育人自己的教研品牌!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泾水教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