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 川
教 研
微信号:jcjy1662
倾情教育?启迪未来
我最喜爱的一本书
——读《文化苦旅》,便是一场修行
泾川三中 朱小刚
今天,女儿要写一篇命题作文《我最喜爱的一本书》,坐在茶几前,咬着笔杆,皱着眉头,苦想了好几分钟,还是无从下笔,就可怜巴巴的问我:“爸爸,作文开头怎么写呀?”我便心下一动,何妨同女儿一样,写一篇同名文章,然后父女交换阅读,也是一乐事,就顺口提了出来,女儿很高兴,可能是终于有人陪她“受苦”了,先是欣然同意,马上又沮丧起来——因为觉得自己的作文如何也比不上爸爸的文章,更觉得这下爸爸不会帮自己“作弊”了。
看着别扭的女儿,我奴性又发,就把自己的作文开头借给了她——看着书架上形制各异,大小不一,或精致或简陋,或正版或盗版的各色书籍,我就有一种成就感——因为我都读完了它们。但人总会有所偏好,而我也不例外,在这么多读过的书里,我最喜欢的还是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
我从书架上抽出这本蓝色封面的书,硬背的封面一角有些开裂,用透明胶带粘着,书的最后一页有两行小字“1997年4月3日,购于平凉”。书页已有些泛黄,偶尔还会有一点污渍,字里行间有用圆珠笔认真细致划下的波浪线,该是当年读书时留下的印记。波浪匀称舒适的向前延展,可能是源于对知识的敬畏,对大师的仰慕,更可能是因为书本身很贵——定价18元。那是1997年,那时我在平凉上师范。1997年的西北平凉,经济萧条,大多数人生活拮据,18元对一个刚从农村出来的少年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可能正是基于此,对于这本书,我最为珍惜。从一所学校到另一所学校,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从乡村到县城,扔下了很多东西,这本书却一直不曾丢下,始终占据着书架的一角。
花如此大的代价买这本书,源于当时的语文老师赵润孝先生的郑重推荐,在他的介绍里,我第一次听闻了余秋雨先生的大名,并因赵老师当时激情四溢的大声诵读其作品选段而印象深刻,并在这种激情的诱引下当天便买下了这本当时卖的很火的文集。买得时候不觉得有多贵,买下之后看着手里不多的毛票,立马就后悔了,但后悔已晚了,书店是不会退货的。只好在后面的日子里吃了好些天的开水泡馍,但就着《道士塔》、《阳关雪》、《风雨天一阁》佐餐,并不觉得苦,反倒口舌生津,乐在其中,书上的一些污渍便是当时乐不可支时不慎溅上的汤水。
“一门永久性的学问,将靠着这个洞穴建立。无数才华横溢的学者,将为这个洞穴耗尽终生。中国的荣耀和耻辱,将由这个洞穴吞吐。”这样的真知灼见在书中屡见不鲜,读之颇有醍醐灌顶的豁然之感,那一种舒爽清凉如同甘露洒心,沁人心脾。
“这个民族的精神天地长期处于散乱状态和自发状态,它常常不知道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自己究竟是谁,要干什么。”一个学者对自我民族的叩问,如此直指心肺,读来让人满脸通红,艰于呼吸,这之后便是深深的自我反思,这是一个有良知的文人的风骨,从不掩饰自己的不足。
“一些幸运的孩子开始跟着一位外乡来的冬烘先生大声念书,进私塾的孩子有时也会被笃笃声惊醒,翻了一个身,侧耳静听。这声音与山腰破庙里的木鱼声太像了,那是祖母们向往的声音。”思想仿佛一下子被这样的文字牵引,回到了那个已逝的久远岁月,几位长辈们幼小之时对知识的渴慕和顽皮偷懒被发现时的可爱有趣,如在眼前。此时内心一片温馨,如沐春风,如浸阳光。
正是读着这样的文字,我才发现原来散文可以这样写,旧迹可以这样看,历史可以这样读,我才知道生活不只是眼前的馒头和菜蔬,还有远方的风景和文明。在这样的文字里倘佯,品味字里行间的幽情,平仄韵味中的惆怅,如同用清澈的眼睛来观察世界,用干净的心灵来感怀风月,有一种岁月静好的悠然与安闲。幸福就这样在书页的翻动间悄然滋长,弥漫成整个生命的色彩,动人而不魅惑。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那就转发和点赞吧!欢迎留下自己的见解,我们期待和您一起交流探讨。
往期精彩
●End●
——生活中,总有些东西值得分享——
微信平台:jcjy1662
创刊日期:2016年6月2日
投稿邮箱:jcjy1662@163.com
◆ ◆ ◆
—创造好教研
建设好课堂—
泾川教研,打造泾川教育人自己的教研品牌!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泾水教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