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 川
教 研
微信号:jcjy1662
倾情教育?启迪未来
语文教学诗话(三)
学如弄潮爱逐浪,课似看山不喜平
——语文课堂的起承转合
汭丰镇教育办公室 王福荣
语文课堂的简洁、简约、简练主要指的是教师的语言和课堂流程,环节不能过多,互动不能过杂,讲解不能过细,转换不能过频。但是,一堂语文课如果过于朴实,只知道读、记、写、练,老师三言两语草草了事,学生机械重复死记硬背,那就太枯燥乏味,如一潭死水,波澜不惊,教师没有激情,学生无精打采,毫无美感可言。所以,必要的课件、音乐、活动等可以加入,使课堂锦上添花,活色生香,情景交融,如诗如画,只是不要喧宾夺主、过于铺陈即可。一堂课正如一篇佳作,文似看山不喜平;又正如出海的弄潮儿,有波峰浪谷,有水平如镜,有浪遏飞舟,有胜利凯旋。
古人在写诗作文时讲究“起、承、转、合”,它把体裁结构、文字内容、表述意境连缀成一个完美的整体。无好起,则无好下文;不紧承,则显散乱;不转折,则显平淡;不整合,则无意境。如果将这四个字引申到语文课堂上,也是适当的。
一、起: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起,即导入,如同戏曲音乐中的前奏,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兴趣和学习动力,形成学生思维焦点。 语文教师是本堂课的导游,带领学生即将游览语言的塔尖、文学的殿堂,所以,语文教师必须重视自己的开场白,也就是每堂课的导语,三言两语,引人入胜,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使学生饶有兴趣地沉浸到下面的学习中。当然,导入方式多种多样,有直接导入、复习导入、情境导入、游戏导入、歌曲导入、介绍导入、问题导入、谈话导入、情景导入、表演导入、故事导入、悬念导入、质疑导入、朗诵导入法、谜语导入、史料导入、类比导入、游戏导入等等,但要记住,导语须求“简”,要融情于心,化诗于景,片言知意,只语点题。正如《琵琶行》中所言: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几个音符,就可以让人悲从中来,潸然泪下。
二、承: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承,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感知、理解、延伸和发展,围绕预设目标整体推进,步步为营,层层深入。目标需要预设,一个课时设置一对目标为宜。其一为“文”,体现工具性:知识与能力;其二为“道”,体现人文性: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要在导入的基础上,首先要适时明示目标,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去学,比数十分钟盲目地听课效果要强得多。其次要引导学生,感知目标,就是让学生围绕学习的重点,对照学习目标阅读课文,抓住关键,自主诵读。阅读时,不求字字落实,词词会解,只要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和重点句即可,力求从宏观上进行把握;接着在学习小组内进行讨论,这个环节要注重朗读与聆听的关系。在学生自读一遍后,可以采取配乐朗读或老师诵读的方式,学生最好不要对照课文勾勾画画或做批注,而应该闭着眼睛或昂首向天,静静地听,全身心投入到文章或诗歌营造的情境中,去体会,去感悟,去想象,去概括。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整篇文本有宏观的把握。在此基础上,老师可问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或本诗写的是什么,学生经过回忆、思考,肯定会回答上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一个环节又一个环节推进,扎扎实实地走向目标达成。正如《春江花月夜》一诗中,“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一句承题破诗,一下子把读者引入到空灵浪漫的意境中,思接千载,文如泉涌,在这样的情境中,自然会有“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发问,有“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感慨,水到渠成,浑然一体。
三、转: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转,即学生由对知识的感知、理解阶段转化为对知识的巩固、应用阶段,其主要任务是强化训练,深化学习目标,促使知识由量到质的变化。这里讲的“转”,也可以指课堂教学的高潮,包括高潮出现前的预备和高潮出现时最为精彩的“一刹那”。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潮,常常随着学生的展示、比拼、检测而展开。在强化训练时,教师要着眼于语文知识的巩固,通过设计和实施训练,使语文内容得以再现,让学生加深理解,巩固记忆,灵活应用。同时,也要着眼于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培养,把学生眼,耳,口手,脑的训练结合起来,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设置疑问和竞赛回答是这一阶段的重要方法,“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激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造成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于无疑处生疑,小疑处生大疑时。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为了形成教学高潮,教师要善于点拔,要尽可能引导学生质疑。疑问精妙有趣,则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在自由争论、比拼回答中获得真知,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由事向情、理的过渡是这一阶段的另一个重要方法。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进行转化。这样,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正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四、和: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合,是本节课的总结、拓展、延伸,是最终的“大团圆”,给学生留下足够思考、写作的余地,正所谓“课虽尽而余音绕梁”。合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开放阶段,也是教与学的“压轴戏”。在此阶段,知识和能力糅合,教师要引导学生以课堂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由课内到课外,从阅读到作文,让语文教学从自我封闭中转为开放拓展。这一阶段,教师首先应利用板书或课件,由自己或让学生紧扣学习重点,从结构、语语言、选材、立意、表达、写法等不同的角度或层面,运用准确、精练的语言进行归纳和总结,以达到纲举目张的教学效果。然后,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把文本所蕴涵的情感进行加工、提炼,达到以情生情、以情促知、知情并育的效果。最后,要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扩展。在拓宽知识,扩大视野之余,进行读写畅想,内化积淀,让学生写出“眼中景,心中情”,提升了他们的人生感悟,使文本蕴含的人文情怀得到更充分的展现。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涌现出的生花妙笔和佳词妙句赢得大家齐声喝彩时,就会不由得想起陆游的咏梅诗: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每一朵花儿都会唤来春天,每一个学生的作品都有读者。
总之,一堂语文课,应该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一支动听的歌,一首感人的诗,一幅绚烂的画。所以,更应该讲究“起”、“承”、“转”、“合”。讲究“凤头”(起始异彩纷呈、引人入胜)、“猪肚”(承转跌宕起伏、内容丰富)、“豹尾”(收束简洁有力、回味无穷),这样的课堂,浑然一体、张弛有度,动静结合,首尾照应,绝对精彩绝伦、优质高效。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那就转发和点赞吧!欢迎留下自己的见解,我们期待和您一起交流探讨。
往期精彩
●End●
——生活中,总有些东西值得分享——
微信平台:jcjy1662
创刊日期:2016年6月2日
投稿邮箱:jcjy1662@163.com
◆ ◆ ◆
—创造好教研
建设好课堂—
泾川教研,打造泾川教育人自己的教研品牌!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泾水教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