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 川
教 研
微信号:jcjy1662
倾情教育?启迪未来
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学习
—–窑店镇教育办课堂教学讲赛观课后感
窑店镇中心小学 杨秋娟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同学们激情澎湃诵读对老人的敬佩,同时自己要树立植树造林的愿望这声音久久萦绕在我耳畔。真可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课堂上孩子们的“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脸通红、小嘴常开”情景时时浮现在我眼前。这是我听完张丽娜老师执教的《青山不老》课后的最大感受。这是一节自然、真实、鲜活、有温度的小学语文课,它给我的心灵带来的是震撼、收获。
张老师以前和我就是同事,她年轻漂亮、有灵气、悟性好、上进心也强。记得三年前她执教的《爬山虎的脚》:让学生把爬山虎这种植物带到教室观察,鼓励学生用手在墙壁上模仿爬山虎是如何爬的。别开生面的课堂活动、巧妙的教学设计、激情的教学语言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影响,很多教学亮点我也运用到了我的课堂教学。
如今我们又一起调入了同一所学校,带平行班的相同课,经常在一起讨论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学校进行课堂教学讲赛初赛时我们俩选择“同课异构”,互相切磋学习。这次她代表学校参加教育办课堂教学讲赛复赛活动,所执教的这节课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这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张老师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整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仅用寥寥几张幻灯片,但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却相当高。
新课开始前,她按惯例让两名同学进行读书成果展示,两名同学举止大方,声音洪亮。其他同学针对他们的展示做了相应的点评。我觉得这就是一个亮点,我个人认为非常可取。现在是全民阅读时代,学生的阅读习惯怎么培养?阅读效果如何检测?阅读成果何时展示交流?这都是语文老师该考虑的问题,每节语文课利用三到五分钟进行阅读交流,这不仅是对于他们阅读习惯的一种培养,更是对学生阅读质量的一个检测,也是一种督促措施。课文的导入先出示了“青山”两个字,让学生说说看到这两个字会想到什么?学生的回答很多,其中有一个学生的回答很特别:想到了毛岸英(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我惊叹这个孩子的课外知识量丰富,老师紧接着出示不老,自己发问:青山为什么会不老呢?你们想知道吗?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看似简单的导入,却给学生提供了思考的机会,又激起了他们的求知欲,师生们轻轻松松就走进了新课。
紧抓课文导读提示,罗列了本课要突破的重难点问题:1.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想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出示了详细的自学指导,让学生有法可依。学生边阅读边在书上做批注,由于教师指导到位,学生对于这些理解得很通透。感受“奇迹”环节,学生抓住关键数字进行深层研读,从这一连串的数字前面学生看到了满山遍野的绿。从数字的背后看到的是老人15年、5000多个日日夜夜的枯燥岁月。创造奇迹的环境有大环境和小环境。大环境的险恶课文中有县志记载,她对于县志做了详细形象的解释:真实记载一个县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的专书,如记录学校事件的就叫校志。紧接着补充资料播放了晋西北的黄沙漫漫、山野荒芜图片。学生对于险恶的环境有了直观的了解,对于创造奇迹的全国劳模—-马永顺资料也让学生知晓了,学生对这位老人充满了崇敬之情,又一次朗读了创造奇迹的语段。
在感悟老人精神环节,张老师激情渲染:15年啊,绿色披上了青山,而青丝却变成了白发,死亡带走了他的亲人,也正一步步向他逼近,但是,他不走,因为(课件出示: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他觉得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生接读。师趁机质疑:他不走,还因为什么?让生在文中找: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换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学生合作交流对这些句子的理解,学生都明白了老人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造福人类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除了深层研读创造的奇迹与老人精神,本节课还采用了以读代讲、以读促悟的方法,整节课老师抓住“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朗读了6次,每一次孩子的感受和理解都不相同,学生读到最后几次声音都有点发抖了,可见他们真正走进了文本。
课后和张老师探讨,这节课唯一的遗憾就是她让学生预习课文时,有一小部分学生将重点知识参考倍速学习法抄写在了课本上,课堂上有的问题学生的回答精彩到无可挑剔。其实她和我都纠结于该怎样放手让学生预习。现在的参考书:字词句篇、倍速学习法、一点通等资料上面从一个生字的音、形、义、词、句到文章的中心思想,重点片段的理解都面面俱到,且答案完美至极。布置预习作业,学生就会参考这些资料,把重点知识都“搬”到课本上,上课时老师发问,学生不动脑全能对答如流。这严重制约了学生的思维发展,长期以往,他们的语文感悟、概括能力怎会提高?但是复习阶段有这么一本整理好的参考书却十分方便,学生照着单元复习要点识记,就会夯实基础知识。我们俩最后达成共识,要让学生有效预习就不允许他们翻阅资料书,字词借助字典理解,对于文本反复阅读,自己先尝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对于文章的作者及写作背景可查阅一些相关资料,同时要做备注。精读课文可参考课后问题自己思考,在书上做相应的批注。略读课文根据导读提示里的问题进行深层阅读,不动笔墨不读书嘛!把自己的感受及对问题的理解及时批注在课本上。这样的预习落到实处,课堂上在老师的点拨引导下学生对文本应该会有深度理解,也当然会与作者产生共鸣。久而久之,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一定会得到提高。至于资料书我们老师参考着整理一些实用性强的复习资料就好了。
我虽然是一名观课者,但跟随着张老师的思路我也学习了一节课,学生的最后一次朗读我也情不自禁读起来了,浑身带劲。张老师在上班这几年成长得很快,她是年轻教师学习的楷模。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对比自己的课堂教学,急于求成、完美预设、依赖课件、贪多求全这些突出问题都是我要改进的问题。教学是一门永远不完美的艺术,我想只要努力学习、反思的脚步不停,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就会上新台阶。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那就转发和点赞吧!欢迎留下自己的见解,我们期待和您一起交流探讨。
往期精彩
●End●
——生活中,总有些东西值得分享——
微信平台:jcjy1662
创刊日期:2016年6月2日
投稿邮箱:jcjy1662@163.com
◆ ◆ ◆
—创造好教研
建设好课堂—
泾川教研,打造泾川教育人自己的教研品牌!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泾水教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