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 川
教 研
微信号:jcjy1662
倾情教育?启迪未来
今昔读《爱弥儿》之吾见
红河乡东庄小学 贾莉娟
于2017年2月14日
爱弥儿是卢梭假想的一个男孩,全程记录他一生规划及最初生命诞生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卢梭自认为爱弥儿接受了完美又合理的教育,并且享受了大自然所赋予他的自由和禀赋的天性。爱弥儿和常人并无两样,有自己的导师,有属于自己的友谊和爱情,苏菲是他理想的伴侣。在成长的过程中,卢梭将教育视为是一种习惯而已,一旦习惯解除了压力和束缚,就恢复了最初的天性。譬如,在备考期,早上我们被定时的闹钟叫醒,每天有着计划和任务,目标是那样的清晰,抽空享受奢侈的午休,固定的时刻大家不约而同来座位报道,那是充实而幸福的时刻。考试过后,自己“解脱”了,但是没了目标,早上八、九点钟起床,美好曙光在被窝里消遣,损坏了健康,懒惰了习性,有什么意义?是的,没有了压力和束缚,也失去了规律的生活,无聊的日子被扩充占据了每天的余角。是的,恢复了最初的天性—懒惰。卢梭曾说,懒惰和不温顺女孩的两大缺点。
卢梭将爱弥儿教育分为4个时期: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每一个阶段的教育都有预定的目标,且每一阶段的教育都是在自然的背景下。以最大限度的自由活动来满足孩子的需求。他强调身体的发育先于智力的发展,显然,康健的体质是思想闪耀的支撑与保障。在体育这方面,他不仅重视孩子的体质,也重视母亲的体质。只有体质强健的母亲才能生出体质康健的孩子,而且男人最初的教育也依赖于女人悉心的照料和关心。这与斯巴达人对女子的教育,尤其是对体育的重视并无异样。本书不仅涵盖男子,以爱弥儿为典例,而且涉及女子教育,同样是分时期进行。什么是预兆?就是以当下的眼睛描绘未来教育的思维导图。这便是独到的眼光。什么是经典?就是历经时间的检验和锤炼,越发地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这算是条条框框吗?教育会在模型中突破常规吗?对于道德教育,他并不强调,他非常重视经验和身体的锻炼,寓道德知识于康健的身体之中。将爱弥儿从0-15岁置于农村的环境中,在0-12岁,他从不要求孩子读书,因为他认为孩子周围的一切就是一本书,强调孩子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将我们的双脚、双手、眼睛视作我们最初的哲学老师。认为老师要丰富孩子的感官,使他们对生活有着更为深刻的感受。对于幸福和痛苦的定义,他认为,所谓幸福就是我们欲望和能力的对称。如当我们的体力超过了我们的需要时,即使是一只昆虫,他也是强者。而所谓的痛苦就是我们的欲望和能力的不相对称。因为柔弱,而无法满足我们日益激增的欲望。即使是一头大象,它也是弱者。因为柔弱,卢梭强调身体的强壮,自己独立,成为自强的人。他始终坚信:在大自然的秩序中,儿童有儿童的地位,成人有成人的地位。儿童和成人有各自的教育方法。要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活动。凡是儿童想要的,你不打算拒绝,就应该在第一时间给予他,凡是你拒绝给他的东西,就不要反悔,始终做到表里如一,不要忽视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比如,你不要刻意地去纠正孩子的语言,只要你始终使用正确的语言,孩子便会自动地去纠正他自身的错误,这也便是榜样的力量。
卢梭强调自然教育,他的教育目的是培养“自然人”。“自然人”不是脱离社会的自然人,而是社会中的自然人。他热爱劳动,能够自食其力,劳动是社会人的义务。他为爱弥儿选择的职业是手工劳动,因为它最接近自然的状态。这种教育适合天性的习惯。同样是这种看似简单但又复杂的教育工程,也能造就不失童真,而又充满好奇心和热情,又拥有快乐童年的大自然之子,在以后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我们平常所追求的所谓的教育,最终得到的全是自以为好教育的恶果。当一个小孩想要一个东西时,当他没有能力能力到达那个东西跟前时,在借助外力的帮助下,最好是让父母或别人把孩子抱到那个东西跟前,而不是让父母把东西拿到孩子跟前,这将剥夺孩子的主动权,让孩子依旧保持他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与活力。这便是我们不太注意到的细微差别。在卢梭看来,理性只是冷冰冰的,而经验才是真实的,这是个人成长过程中要达到的站点。
于2018年7月16日
让·雅克·卢梭(1712-1778年),他是法国十八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他一生酷爱读书,自小独立谋生,并且他的思想以崇尚自然为主旨。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本书与柏拉图的《理想国》、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被称为三个里程碑。
接着让我们放空,一起步入研读品味他的世界中。卢梭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培养自由人。所以在他假幻的爱弥儿(男)中所进行的自然是与之相对应的自由人的教育。而要实现这个目标,需有层次地按照在乡下熏陶的自然教育、回到城里渲染的社会教育和造就国家公民的公民教育三种形式进行。
要推动教育目标的实现,必然不可或缺为之服务的手段和过程。始于婴儿期的啼哭,源于他的某种需要未得到满足。(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提出,人有七种需要,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与理解的需要,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前一种需要的满足是后一种需要推进的保障。)要及时预防啼哭演化为驾驭他人行动的工具。若是他指着要一样东西,我认为最佳的方式是让他自己走到东西跟前,即使他嚎啕大哭,别人也不要把东西拿到他跟前,这样他会认为是自己命令东西主动到他跟前来的。这一小技巧便能以更佳的程度弱化他用啼哭所换取的收益。在卢梭的眼中,他认为把教育当作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实属远虑!而应该抓住当下。人的寿命期限的不确定性,却为遥远渺茫的未来准备,远虑!当然这也可以解释:年老的人与年轻的人相比更不易轻生,源于他们还没有享受一直为未来准备的幸福。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这真是言之易,行之难。一个爸爸给孩子买了一串糖葫芦,孩子边吃边和爸爸行进在回家的路上,爸爸说“回去可不能告诉妈妈,我给你买糖葫芦了。”孩子欢快地回答“好的。”一直以来,我们秉着教孩子不说谎的理念,而在真正的实践中却以相反的方向为指导,这滑稽的可笑无它之敌。一个妈妈带着小孩去逛商场,初出茅庐的他对电梯尤为好奇,他和妈妈从电梯上下来,依然充满兴趣去观察那神奇的电梯,突然他问妈妈“为什么电梯不动了?”妈妈并未立刻作答,带着他又从电梯上上来,后来解释到:当它上面有人的时候,它才会动,如果没有人,它就会慢慢停下来。这种讲解是在孩子已有经验基础上的指导,反而激起了孩子探索的兴趣与好奇。
如何把儿童当儿童?卢梭给出了模型:消极教育。通俗的讲就是教你做一个“懒”导师,“懒”父母。不必刻意强加外在的成人的知识与道德于稚弱的孩子身上。在童年时期,借卢梭的思想来说:我宁愿我的孩子是个傻子,而不是天才。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预防孩子沾染恶习和谬见。在这个时期,教育是损益而不是获得,是做减法而不是加法。当然这一重要教育因子的提出,则是人性本善的演绎。
世界上有两种人,男子和女子。就女子教育而言,他提出要培养温顺、服从和机敏的女子。这一目标则是女子隶属于男子的具体化,更是一种不公平、不平等的异化。男子和女子为对方而生,一方因欲望而依赖另一方,另一方因需要而依赖一方。女子的聪慧完全附着于她的魅力中,因此不可忽视这一重要法则。
每一教育著作无不从中渗透他一生教育的影子,于是从中汲取得益于自己的精华,当然不免要抛弃于自己不利的糟粕,竭力以更新的自我探索的方法延伸至下一代,一步一步都在趋于完善。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那就转发和点赞吧!欢迎留下自己的见解,我们期待和您一起交流探讨。
往期精彩
1、【感想】郝宝权:参加2018年平凉市小学科学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有感
●End●
——生活中,总有些东西值得分享——
微信平台:jcjy1662
创刊日期:2016年6月2日
投稿邮箱:jcjy1662@163.com
◆ ◆ ◆
—创造好教研
建设好课堂—
泾川教研,打造泾川教育人自己的教研品牌!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泾水教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