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分享
只
楚
中
心
幼
儿
园
推荐书籍《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
推荐教师—卢卓
推荐理由
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认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家庭教育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父母选择和孩子成为什么样的关系,他一定会跟着妥协达成什么样的关系。每一位父母,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也要不断地去提升自己。
在这本书里,一共展现了16种心理类型,告诉我们如何高效养育孩子。帮助每一位家长识别儿童心理类型,读懂孩子、看见孩子,让每个孩子都能做自己,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读书感悟
很多父母常说:“我的孩子我还能不了解?”但事实是,几乎所有的父母都未曾真正感受孩子的内心,看见孩子深层的渴望。父母看到的是孩子逆反、攻击、欺凌等行为问题,但却并未看见行为隐藏下的内心渴求、方向迷失。阅读此书的初衷是想从心理学的角度深层次的了解孩子的想法,现通过文字分享一下我的几点感悟。
一、每个孩子都想被看到
作者给我们讲了麦克和马克的故事。一个是面对孩子的主动表达选择置之不理的老师,一个是热情的对待孩子的老师。显然我们都会觉得后者的教师更有温度,但前面的教师才是常态。对于一位一线教师而言,需要面对的东西太多,教师是一个良心职业。
而每位孩子在一开始都希望被老师“看到”,这种“看到”区别于一般的“关注”,并不是因为你多听话或者表现多优秀而带来的关注,在作者看来,那是:“对一个孩子而言,那意味着被老师‘看到’的感觉,意味着被承认是一个存在着的人、一个独立的人和一个成长中的人。”当孩子没有被“看到”,便会觉得自己的“成长”是无人问津的,没人在乎自己的成长,甚至没人在乎过自己的存在,容易开始自暴自弃,通过特殊的方式吸引老师、同伴的注意。
【感悟】:我们在教育中,要善于去挖掘、发现所谓“调皮”、“不听话”的孩子,对他们施以足够的关心,这时候只需要我们轻轻一拉,微微鼓励,这些孩子就会立刻充满斗志,巴不得干出一番大事业给老师瞧瞧,不辜负这番好意。我要成为这样的老师,并希望我的孩子将遇到我这件事当作是她们的幸运。
二、理解孩子的叛逆行为
很多父母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听话,全是因为孩子天生的性格。虽然基因会对孩子的后天产生一定影响,但我们更应该相信,后天的环境和经历对孩子影响更大,在这个层面此书也给了我很多启发。
很多时候,孩子是因为内心没有被父母看见,得不到父母的理解,才会和父母对着干。而我们对孩子叛逆的最好回应是:培养更牢固的依恋关系,而不应该采用惩罚、施压手段。
这里作者提到了“依恋”的概念。依恋父母的孩子,对父母的期盼和引导,一般是很乐意接受的,他们更愿意和父母沟通自己的想法;相反,没有了依恋关系,孩子会把父母的话当成教唆,认为父母在摆布、控制自己,而一旦服从,就表示自己妥协了。
【感悟】老师就是孩子在学校的“父母”,我们需要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懂得他们行为的目的,培养牢固的依恋关系。这样才能在面对孩子逆反行为时做出正确的反应,不伤害和孩子的亲密关系。
三、如何修复这段关系
这里我提炼一个关键词:归巢——让孩子归巢。其实归巢这件事情,除了孩子,我们也要做。我们要回归到家庭,回归到正常关系当中,我们也会因为回到这层关系而感到身心愉悦的。而孩子的归巢意味着让他想要回到这个环境里,并因为拥有这个环境而获得更多的安全感,以及更多想要跟世界挑战的能力。
无条件的爱和接纳、看见孩子真正的需求以及用心的陪伴,是建立一段健康的依恋关系的基本前提。有此,所有的教养便不再是问题。看见就是回应,回应就意味着自己被看见了,那就像是一缕阳光照进孩子的世界,让孩子感受到被爱、被理解、被看见。
让我们一起做那个能“看见”孩子的人,让孩子做成孩子,向阳生长。
编辑:王琪瑗
责任编辑:卢卓
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