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教授凯斯提出的一个著名的概念——信息茧房。
意思是:在信息传播中,如果一个人只关注自己选择的领域,或者只关注使自己愉悦舒服的东西,久而久之,便会像蚕一样,将自己桎梏于自我编织的茧房之中,从而丧失全面看待事物的能力。
美国社会学教授乔尔·贝斯特在自己的书籍《这是真的吗》中也提出了这样一个与之想和的观点:“坚称我们知道唯一真正的原因并完全拒绝考虑其他观点,只会将社会世界过分简化。”
信息茧房就像是专门为人类布置的舒适巧妙的陷阱,我们总是很容易陷入其中,难以逃脱。尤其是生活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我们。
“信息茧房”在每个人身上,都有存在的痕迹,正如《这是真的吗》一书中提到的:“我们很容易对自己不严密的思维产生一种选择性的盲从,这是极其危险的。”
这种不严密的思维,正是产生于我们每天获取的信息之上。它和每个人的信息来源、认知程度以及个人喜好有关。而这些因明显偏好选择而产生的信息不对等,又会造成认知冲击,进而形成固化的信息茧房。
2022年3月中旬,国内各头部APP陆续上线了算法关闭键,允许用户在后台一键关闭“个性化推荐”功能。而随后,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对这项功能开展问卷调查。1144名受访者结果显示,53.8%的受访者表示会选择关闭算法推荐功能。
从2016年大数据整合元年开启,到现如今,不过短短几年时间,为何个性化推荐的算法会屡屡被人诟病,甚至各大APP不得不上线一键关闭功能?
除了越来越严重的隐私泄露之外,大数据另一未曾料到的隐患——对信息茧房的加固,也日益被人重视。
大数据时代信息鱼龙混杂,我们的眼睛、大脑每天都会被数千万条来自五湖四海、内容迥异的信息抢夺。而人类,并不具备像计算机那样拥有超强信息处理的能力。非自愿性的接受信息,成为这个时代人类注意力的主要落脚点。

如何帮助人类接受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这就成为了大数据主要在做的工作。
平台会根据你的网络浏览足迹,根据既定的公式,锁定你可能感兴趣的信息,然后将它们放在你打开APP时最显眼的位置。比如,某音乐软件按照每个人日常听歌的足迹,把“大家都在听”这个部分,放在APP的首页。
社交APP也是如此。根据最近数据显示,某短视频社交APP的日活跃用户已突破8亿。点开软件,默认就是“推荐”页面,平台根据流量算法机制给每一个人的短视频作品贴上不同的标签,分配到不同的流量池里,等待着被无数次的定向推广和散布。
然而,定向推广的内容,真的可以做到“人人皆是VIP”吗?
关于大数据,网络上有这样一句有趣的话:“我点赞转发评论,不是因为我想点赞转发评论,是因为我怕大数据忘了我”。
大数据收集的是每个人的倾向,然后根据这些人的倾向标签,重复的去推荐“猜你喜欢”“大家都在看”……
于是,我们就很容易从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变成反复看自己喜欢的东西。久而久之,除了自己喜欢的,其他东西再难走到我们面前。
有时候,我们期待大数据能“懂点事”,推荐自己想要的,更多时候,大数据也期望我们能“安稳点”,更好地被标签化、群体化。
人类通过科技,实现了自我需求与信息的双向选择,然而,当我们选择走进大数据精心布置的“信息茧房”,等待着的不是破茧重生,而是一个过度简化的世界——碎片式阅读取代了深度阅读,被动观看代替了主动选择,人类的大脑就这么被流程化、简单化、标签化、无思考化。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欧阳康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最常规的人类思维,它与人的开放性、超越性联系在一起,是人类文明进步最为重要的主体性条件。
以前人们用望远镜观察行星和恒星,事实向他们证明了是地球围绕太阳而转的,而这一结论与神学家们所坚持的“地心说”矛盾。
后来,人们又用显微镜观察到可能致病的微生物,这又令医学专家们无奈地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病理模型(疾病由 4 种体液的失衡引起)。
当时人们争执得不可开交,一些神学家和医生坚决抗拒这些新思想。而到了今天,这些由证据支撑的新思想最终胜出——现在大多数人都认同:地球绕着太阳转,细菌会导致疾病。
这便是批判性思维的能量。倘若没有批判性思维,人们一味相信权威和他说,人类社会就很难进步,也很难接近科学真相。
早在21世纪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将批判性思维与创造力定位为21世纪教育的主旋律。
理查德·菲利普·费曼是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24岁的时候获得普林斯顿大学理论物理学博士学位,47岁的时候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费曼曾公开讲述过自己的成长故事,并表示:自己之所以取得这些成就,与从小经受的来自父亲的独立思考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小时候,为了引导费曼自主思考,父亲经常扮演成外星人,向他提问很多稀奇古怪的问题:
在源源不断的问题互动中,费曼学会了自己去百科全书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寻找答案的过程,让费曼学到了很多知识,也学会了独立思考思考。慢慢的,费曼开始了自己的数学研究之路。
当下,终身成长的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提及,活到老学到老不再是一句广告宣传,已经成为很多人在践行的准则。
而人类追求终身成长的首要目标,不是读过多少书,获取多少知识,而是永远的保持批判性思维对待自己、周遭与世界。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教育的首要目标,是独立思考和判断,而非特定的知识。”
来源:乔尔·贝斯特 著《这是真的吗:如何避免成为乌合之众》,光尘文化出品书籍

分享是一种美德!长按下方图片关注幼托学堂

免责声明:文章图片视频音频转载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告知删除!
点在看 更好看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幼托学堂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