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免费课件,幼师得力助手!
教案、课件、资料,一应俱全!

如何自我管理?从了解自己着手

【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如何自我管理?从了解自己着手-幼师课件网第1张图片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

就算身处在熙熙攘攘的人群当中,可仍会感觉自己就像个局外人;

虽然有很多朋友,但总感觉没人了解自己;

就算父母不缺物质给予,仍觉得自己无法跟他们谈心;

有人陪着看电影,吃火锅却仍然感到孤独……

在喧嚣嘈杂的世界中感到孤单或孤独,可以说是每个人都曾经或正在经历的一种情绪体验。但是,这种孤独也并非完全无法解决和克服。

解决它的唯一方法,就是与自己达成深度链接。

了解真实的自我,建立精神世界

“人是精神性的,没有精神的人永远是孤独的。”

1.了解你在人际关系中是什么人格

心理学家胡慎之从“获得”与“付出”两个角度勾勒出了人际关系四象限。

依赖者的特点是控制、焦虑、恐慌。他们如菟丝花一样,总是需要攀附别人才能生长。

他们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与恐慌,经常用强调自己付出的方式来试图控制对方,在这个过程中给对方带来无尽的压力。

就像有的父母隔三岔五就和孩子说:“为了你的学习,我付出了很多的精力、时间和金钱,所以你一定要出人头地,一定要孝顺。”

如何自我管理?从了解自己着手-幼师课件网第2张图片

孤独者的特点是疏离、匮乏。他们似乎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对其他事物都不感兴趣。

偶尔他们也会渴望社交,但当发现自己无法应对外部的压力和变动时,他们就会缩回自己的世界,以封闭的姿态保护自己,很多“社恐”患者都是这样。

照顾者的特点是迎合,他们是价值提供者和痛苦疗愈者。

他们一方面无原则地付出,照顾他人的方方面面;一方面像个开心果一样,想要拯救他人的不开心,对他人的情绪负责。

自在者的特点是合作、共赢。

这是一种最理想的,也是彼此之间感觉最舒适的关系状态,自在者的付出和获得成正比,在关系中感觉美好而自在。

2.了解自己的情绪

任何人在成长过程中,多多少少都会遇到扳机点,心理学上是指激发原始创伤的点。

比如,孩子从小就被父母说丑,那么“丑”就成了孩子的扳机点。但凡有人说他丑,他就很不开心,甚至愤怒。

正如白雪公主的继母经常问魔镜:“谁是世界上最漂亮的人?”如果魔镜回答“你是世界上最漂亮的人”,她就很开心。如果魔镜回答“白雪公主是世界上最漂亮的人”,她马上就崩溃。

所以,了解自己的情绪,就要去分辨和觉察自己的“主要矛盾”。我们要知道哪些事情是自己极为在意的、不容半点妥协退让的。

当其他人有所越界时,就要立刻向对方表示拒绝,告诉对方自己很在意这件事情;同时,要知道哪些事情是能够商量的,多付出一些或多退一步都是可以的。

另外,还要知道哪些事情自己做起来更得心应手,更有效率,更有成就感,等等。

对自己的情绪多一些敏感,去了解在不同情绪下,为自己做些什么会感觉更自在。

比如,当感觉愤怒时,有哪些方式能够快速地平复情绪,是深呼吸还是给自己一个独立的空间静一静,或者是让自己坐下来,把愤怒的感觉写下来。

3.了解自己想过什么样的生活

首先,我们要了解自己的生存环境。

生存空间对我们很重要。有的人会因为一束玫瑰花而改变整个房子的布局。这个整理对于他来说,或许就代表爱护自己。

还有些人会把自己的房间弄得很乱,不是他没有能力收拾,而是他内心可能在对抗某个东西,也可能是他觉得自己只适合生活在那样的地方。

相由心生,一个让自己感觉舒适滋养的生存空间,会让我们的身心愉悦,它会成为我们生活中微小而确定的幸福。

除了了解生存空间,我们还要了解自己对生活、对生命的追求。

心理学家欧文·亚隆的一本书中写到一对夫妻去做咨询,心理医生知道丈夫是一个特别喜欢拈花惹草的人,于是问他:“如果有一天你死了,你希望自己的墓志铭是什么?”

丈夫没有回答,心理医生接着说:“刻上‘这是一个特别喜欢拈花惹草的男人’这句话怎么样?”当时,丈夫就潸然泪下,说自己不要做那样的人。

很多时候,当我们给自己的生命、人生附上一个自己能接受的意义时,我们的生活态度就会大不一样。否则,我们也许会每天浑浑噩噩,过一天是一天,不知道未来走向哪里。

当我们了解自己之后,就会有更多的选择。可以选择爱护自己的身体,可以选择照顾自己的情绪,也可以选择创造自己喜欢的生存空间,还可以选择自己生命的意义。

重新认识孤独

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曾说:

“未被表达的情绪永远不会消失,它们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会以更丑陋的方式爆发出来。”

“未被表达的情绪”,就是“无法接纳过去”。

我们缺乏对过去的表达,缺乏被看见,被理解,被接纳。所以我们拒绝拥有过去,但同时也很难拥有未来,于是我们时常感到孤独,又时常想回避孤独,无法享受孤独,无法抵达孤独。

1.孤独是与生俱来的

人一生下来就要面对三件最重要的事:第一件是生命的意义,第二件是存在性孤独,第三件是对死亡的恐惧。

什么是存在性孤独?

存在性孤独并不是指实际的寂寞、孤独,也不是指一个人内心中的孤寂荒芜,而是我们每个人作为单独的个体所存在的、与其他生命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

简单来说,当我们从妈妈的肚子里出生,来到这个世界上开始,我们就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没有人与我们是一样的。

这种先天的差异,就注定了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与我们感同身受,也没有一个人能完全地了解我们、理解我们和共情我们。就好像庄子的那句“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很多人把孤独等同于孤单,其实二者之间是有很大区别的。

孤单,更多说的是外在的形态,而孤独则是说内在的感受,最明显的区别体现在:孤单是没人理我,而孤独是没人懂我。

心理学家荣格说:“孤独并不是来自身边无人。感到孤独的真正原因,是一个人无法与他人交流对其最重要的感受。”

你跟伴侣每天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却不能敞开心扉跟对方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也不能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要,两个人形同陌路,没有任何有效的交流,每天只能重复一些关于“吃饭”“睡觉”等简单乏味的对话。

遇到困难或者感到心情不好时,对方也不理解你、安慰你,你只能自己默默承担。这一刻,你会感到特别孤独。

2.孤独的三种类型

关系心理学家胡慎之将孤独分为了三种类型:自我封闭性孤独、被动孤独和主动孤独。

自我封闭性孤独,也叫自我隔离性孤独,主要表现为性格自闭,不会主动抓住机会,也不会主动跟人产生关联,不愿意展开社交。只想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相对狭小的环境里。

比如:“他们的活动跟我没关系,我不想参与。”“我跟哪些场合里的人格格不入,不是一路人。”

被动孤独和主动孤独,用两个例子说明:

一个周末的下午,午睡醒来的你发现窗外暮色昏沉,房间里空空荡荡,寂然无声。你四处摸了摸,在枕头下找到了手机,屏幕亮起,没有一条消息,那一刻你感觉仿佛被这个世界抛下了。你倍感孤单,甚至有一些失落和无助。

虽然你感觉孤独,但不安于孤独,总想逃避孤独,这就是被动孤独。

同样是在一个周末的下午,你一个人关上房间的门,坐在透亮的窗前,捧起一本自己喜欢的书,让自己彻底沉浸在文学的世界里。同样是你一个人,但体会到的则是积极甚至极致的享受。

这种安于孤独的状态,也就是恰如其分的孤独,恰到好处的孤独。

主动孤独就是一种高质量的孤独。这种状态就是意识到自己的唯一性,自己的特别性,就算难以找到一个知己,也对自己充满自信,有一种从内向外的生长感。

想要拥有这种恰如其分的孤独,就要学会喜欢自己,肯定自己,了解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建立自己稳定的内核系统和精神世界。来源胡慎之 著《恰如其分的孤独》中译出版社出版

如何自我管理?从了解自己着手-幼师课件网第3张图片

 分享是一种美德!长按下方图片关注幼托学堂

如何自我管理?从了解自己着手-幼师课件网第4张图片

免责声明:文章图片视频音频转载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告知删除!

在看 更好看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幼托学堂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
幼师课件网 » 如何自我管理?从了解自己着手
分享到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