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我们的选择,甚至价值观,是被商家潜移默化主宰着,比如喝冷饮的广告画面,给我们带来年轻时尚快乐的感觉,长期以往,我们每次喝冷饮都会有快乐放松感觉,直到有一天出现喝冷饮就腹痛,才可能说“分手”。
给孩子的饮食选择也是如此,我们在店铺里看到各种美食、营养品的广告介绍,每一种都很厉害,让我们心动不已,此时我们的选择就很容易被商家绑架了。
今天推荐王凤岐老中医 《王凤岐的养生餐桌》中一文,让我们对食物有更深入的认知,能够保持理性, 根据孩子当下状况,选择合适的食物,而非贵的食物,给孩子一个真正的五味餐桌 ,正确饮食,才是增强孩子体质的最好药物!
文|王凤岐
对于中国人而言,食物不仅是用来果腹的,还可用来治病养生,医有“药食同源”的说法。中药与西药是不同的,它取自自然界中的草木、动物和矿物,以此来达到祛病除患的效果。而食物也是来自于自然界的,因此它们是同源的。
小絮叨:我们人本生于自然,得天地之气而成,所以孩子如果多吃自然之物,即便生病,一般也不会是重病,让孩子远离重大疾病关键因素就是多吃天然之物,少吃人工合成之物。
那些偏重于治病的,就被称为药物,偏重于饮食的,就被称为食物。但还有一部分,既能治病又能当作饮食物,即药食两用。
但是自然界的食物何其冗杂,怎样知道哪种食物治哪类病呢?我们的祖先是很聪明的,他们根据性味来归类,这就形成了四气五味。所有的食物、药物都可以按照这个规则来划分。
这里着重来讲一讲食物的味。
味包含两方面, 一是气味,就是通过用鼻子嗅来辨认; 二是滋味,是通过口舌辨识的。
当初神农尝百草时用的就是这种办法。人有五脏,即肝、心、脾、肺、肾,与之相对应的,食物就被分为五味,即酸、苦、甘、辛、咸。
其实生活中的味道不仅有这五种,有些食物,比如小麦、玉米等根本没有什么味道,我们称其为淡味。还有的说酸不酸,说苦不苦,介于两者之间,我们称其为涩味。但由于涩味的作用与酸相似,所以常常附于酸味;而淡味作用与甘味相似,一般附于甘味。
五味与五脏是如何对应的呢?《黄帝内经》说:“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中医称之为“五入”。关于五味的作用,《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将此概括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
辛
先来说辛,它“能散能行”。“散”指的是发散,“行”指的是行气、行血。比如,人吃完辣椒后会浑身冒汗,这就是它“发散”的功效。
人跌倒受伤以致瘀青后,往往会用热酒来搓受伤的部位,为的就是活血,这就是它“行”的功效了。正是因为辛的这种功效,所以多出现于解表药、行气药及活血药中。
小絮叨:生姜就属于辛散的范围,风寒感冒时,会给孩子用生姜来发汗,但是发散之物易耗气,所以不宜太过,太过反而会让孩子正气受损,不易恢复。
酸
再说酸,酸的作用是“能收能涩”,即收敛、固涩。比如生活中流感来袭时,大家会想到熬醋,用醋熏蒸屋子,这样患感冒的几率就会减小。为什么?就是因为酸味能固表。固表就相当于给我们的机体构筑城墙,城墙筑得越高,外敌就不容易进来。
有些人生病后,医生也会叮嘱他不要吃酸,原因就是它能收、能敛,会把外邪关在身体里面。由于它能收,所以临床上还多用它来治疗胃肠疾病,或是遗精、滑精等症。
甘
甘味是生活中我们吃的最多的味道了。比如馒头、大饼、米饭、包子,都属甘味。它的功效就是“能补、能和、能缓”,即补益、和中和缓急止痛。平时看病医生最关心的是病人的饮食,如果病人吃饭了,医生就会松一口气。
因为我们吃的绝大多数食物都是甘味的,所以吃饭能培补病人的元气。其他的补药,像人参、燕窝等也是甘味的。再说缓急止痛,很多人胃痛时最常用的办法就是喝杯红糖水。暖暖胃,这就是利用了甘味能缓急止痛的作用。
小絮叨:一定要养成孩子能够吃甘味的习惯,日常饮食要以甘味为主这样才能滋补孩子身体。
破坏食甘能力,往往是因为加辅食时候,孩子不吃,家人用“重口味”来刺激味蕾,让孩子多吃几口。
苦
苦能泻火,这是众所周知的。人们一上火就会想到要吃苦瓜,喝苦丁茶。这是它能“泻火”的功效。我们常说水火不容,火少了水也就保住了,这就是“坚阴”。所以中医在治疗热证、火证时经常会用到苦味药。
小絮叨:孩子脏腑娇嫩,即便遇到有实热症,也一般不用苦寒食物,一般选择甘凉、甘寒的食物来泻火,保护其脾胃。
咸
咸味也是吃得较多的味道了。人不可一日无盐”,为什么?就在于它是入肾经的。而肾又是人体的根本,我们每天吃点咸,就是给肾増添动力。它“能下、能软”,即泻下通便、软坚散结。
小絮叨:咸味入肾,过咸则伤肾,所以小宝宝咸味不能以大人味蕾为准,要大大淡于我们的味蕾。
度
虽然说五味对脏腑有补益作用,但如果吃得太过了,反而会对相应的脏腑产生危害,所以中医又有“五禁”之说。
即“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辛味走的是肺,肺金可克肝木。如果肝脏本来就虚,你还一个劲儿吃辣的东西,那么只会使虚者更虚。同样,咸入肾,肾水克心火,心脏有病了,就不能过量进食咸味的东西,使心气更弱。
小絮叨:孩子生病时,和病好一周内,饮食都应该以清淡为主,特别是复杂味道的零食是不要吃,里面的味道是因为复杂的,且为人工添加,不利孩子身体恢复。
所以说,我们在进食时一定要掌握一个“度”, 在“度”之内是养生,过度就是找病了!
分享是一种美德!长按下方图片关注幼托学堂
免责声明:文章图片视频音频转载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告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