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艾克·西尔弗和亚历克斯·肖曾在他们的论文中指出,从5岁开始,孩子们就开始思考自己的声誉问题了。
孩子们会特别在意别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并根据他人的反馈做出相应的改变。
学者们认为:”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非常注重个人形象的塑造和自我展示。对于孩子来说,也是如此。孩子们很早就感知到了’社会地位’这个概念,这是因为孩子们对周围人的行为非常敏感,这些人中就包括那些十分在乎自身形象的成年人。”
其实,孩子们从幼儿园生活开始,从分享玩具、团队协作等互动经验中,就已经早早地感知到了社会地位的重要性,尽管孩子本身可能并不能确切的理解其中含义。
显然,孩子们也知道什么是“声誉”,他们希望被自己在乎的人所接受,通俗点来说,就是希望自己能被别的小朋友所喜爱、关注。
这其实也是孩子们天真可爱的一面,希望跟自己的好朋友能友善相处,希望别人能够喜欢自己。
不过这样的心理容易引发一种不良的反应,那就是攀比心理。如果家长不注意去关注孩子情绪的微妙变化,很容易让孩子在他们自己的小小社交圈内形成攀比风气。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幼儿攀比心理提供经济基础。同时做父母的总是疼爱、甚至是溺爱自己的孩子,总不想让孩子打扮得比别人差。
家长本身也不愿落后于别人,孩子想要什么都尽量的满足。种种原因,自然会让孩子在他们的圈子里的产生攀比现象。
而“攀比”,从另一种角度来说就是一种比较。当孩子同一些比价优秀的人进行比较,同时也希望能够变得一样优秀,那这种比较的心理无疑就是积极正面的。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要辩证的看待孩子的一些行为。孩子们本身是天真烂漫的,很多事情都是随着自己的天性在行动。
而家长跟老师要做的就是,去理解以及引导孩子
01
家长、教师要把握其心理变化,保护童心。
幼儿是正发育的幼苗,需要家长、教师的灌溉培育,浇水过多会使幼苗淹没,营养过剩会停滞不前,因此,家长、教师要用正确的教育方法把握程度,适时给予鼓励,保护其童心。
02
作为父母不要给孩子一切他想要的东西,这样很容易养成幼儿过度的自我中心的心理,不能对孩子百依百顺,娇生惯养。姑息迁就很容易造成攀比惯性,以致变成贿赂幼儿,不利于幼儿心理健康的发育。
“攀比心理”只是一个简单的例子。小孩子的心理非常微妙,他们的“社交心理”往往要比家长们想象中发展的早。很多时候家长觉得“他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孩子们却已经像是小大人。
幼儿园其实也是个小社会,小孩子会要面子,会有团体意识。你们可爱的孩子,其实每一天都在惊人的成长。
分享是一种美德!长按下方图片关注幼托学堂
免责声明:文章图片视频音频转载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告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