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节
重午节
浴兰节
女儿节
……
这么多节日
其实都是同一个传统节日
——我们熟悉的端午节
是传统节日中别名最多的一个
Q
“端午”这个名字到底是怎么来的?名字本身有特殊的含义吗?
今天,小编给您仔细说一说???
“端午”这个词最早出现于晋朝《风土记》一书:
“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始也,谓五月初五也。”
在这里,“角黍”就是指粽子。“端”是“开始”的意思,“午”应该是“五”的谐音,表示农历五月的开始。
自古以来,端午是一个拜神祭祖、祈福辟邪为一体的节日,有很多关于祭祀与辟邪的习俗。
在端午这天,人们赛龙舟、佩香囊、挂艾草、喝雄黄酒、吃粽子、给小孩子系五色丝线、穿老虎鞋……
一、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之一,是一种多人集体划桨竞赛。2021年在东京奥运会皮划艇的比赛场上,中国龙舟作为展示项目也进入了奥运赛场。
Q
为什么端午节要比赛划龙舟,而不是划凤舟、虎舟呢?
这就要从端午节的来源说起。
其实,端午节最早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仪式演变而来。仲夏端午的星象,按照《易经》的说法为 “飞龙在天” 。
由此,古人认为:端午是“龙的节日”,会在“飞龙在天”吉日拜祭龙祖,以及举办一些喜庆的活动。
二、吃粽子
粽子,是用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的食品。它最早其实是祭祀用品,在西晋时期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节日特定美食。
现在,我们已经不光在端午节吃粽子,平时也可以很方便的买到各种口味的粽子,是很多人非常熟悉和喜爱的食物。
Q
那么,“粽子”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
粽子最早叫做 “糉”。
《说文解字》中,“糉”字的解释为“芦叶裹米也”,而“糉”字右半边有“聚集”的意思,粽子的形象是不是跃然纸上?
后来又有“角黍”“筒粽”“黏黍”“裹粽”等不同说法,最后,“角”“筒”这样的形容词全部被略去,“粽子”成为最普遍的称呼。
此外,粽子甚至还进入了我们的日常语言。比如“裹得像个粽子”,成为一种形象的语言表达方式。
三、避五毒
Q
为什么端午节祝福,
一般要说“端午安康”呢?
这要从古人端午节避“五毒”的习俗说起。
中国古代把农历五月、特别是夏至节气,视为不太吉祥的日子。
《礼记·月令仲夏》
书中提到夏至:“阴阳争,生死分。”
东汉郑玄注:“争者,阳方盛,阴欲起也。”
意思是夏至是阳气到达端点始亏、阴恶的害虫开始萌生之日。
夏至与端午时间相差无几,故古时我国北方一些地方民俗也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日。
《论衡·言毒篇》
“夫毒,太阳之热气也,中人人毒……太阳火气,常为毒螫。”
作者王充认为这些毒是太阳之热气构成的,毒气侵入人体人就会中毒。太阳之气就是火气,经常产生毒素。
但真正的原因其实是古代的医疗条件较差,一些在现在看来很小的疾病在古人身上都可能演变为致死的疾病。
端午前后正值初夏季节,天气炎热,多雨潮湿,蚊虫滋生,是传染病的高发时节。所以为了躲避这些毒虫的侵袭,人们会特地在端午这一天躲避“五毒”,预防疫病。
端午节驱“五毒”,就是要提醒人们注意预防疾病。
Q
“五毒”是什么?
古代民间传说中的“五毒”是五种动物,它们分别是 蛇、蝎、蜈蚣、壁虎、蟾蜍,这五种动物合称为“五毒”。
但这其中也有古人的一种误解,因为壁虎其实并没有毒,却被认为是剧毒物。
可见,在端午避五毒的习俗与祈求平安的心理,是在端午节这天不说“端午快乐”,而是要说“端午安康”的原因之一。
因此,古人为避“五毒”,有了在端午节挂艾草、点雄黄、佩香囊等风俗习惯,一直流传。
端午小贴士
1. 夏季蚊虫增多,假期出行做好防护措施,谨防蚊虫叮咬;
2. 吃粽子不宜贪多,老人孩子过量进食粽子易造成消化不良;
3. 天气转热,孩子假期外出做好防暑工作,注意遮阳;
4. 让孩子远离河边、湖边等无防护措施的水源,防止私自下水导致的溺水问题;
5. 合理使用空调、电风扇,避免出汗后直吹,易造成感冒。
祝大家端午安康!
分享是一种美德!长按下方图片关注幼托学堂
免责声明:文章图片视频音频转载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告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