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告状行为在幼儿园中是一种普遍的行为,具有频发性, 重复性的特点。孩子的”告状”看起来事小,但若处理不当,会影响幼儿之间、师幼之间的关系,并会对幼儿的性格和品质的形成产生影响,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幼儿告状行为,在幼儿园中显得十分重要。本文通过观察法针对幼儿的告状行为进行分析并总结幼儿告状行为的类型和原因,尝试提出一些适宜的教育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
在幼儿园工作期间,我发现幼儿告状行为每天都在上演。无论是什么事幼儿都会告诉老师,告状的理由也是各种各样的,有一些事在我们成人的眼里是不值一提的,可是却会成为幼儿告状的理由。各种各样的告状,会让幼儿教师应接不暇,有的时候会忽略他们的告状事件,这样对孩子会产生不良的影响。所以我想谈一谈幼儿的告状行为的原因和幼儿教师该如何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
二、研究目的
研究的目的有三点:
1.了解幼儿告状行为的类型;
2.了解幼儿告状行为产生的原因;
3.提出教师处理幼儿告状行为的建议。
三、研究方法
(一)概念界定:
告状:英语用”indict”表示,主要意思为控告、起诉。《新现代汉语词典》中”告状”的定义为”1.当事人向司法机关控告或起诉(到法院告状)。2.向上级或长辈诉说自己或别人受到的欺负或不公正待遇。”
幼儿告状行为: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他们自己认为受到同伴侵犯或发现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
幼儿告状的含义:可表述为:3-6岁的幼儿将自己或别人受到的欺负向教师陈述的过程。对含义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首先,从告状的主体来看,它是3-6岁的幼儿,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在处理问题上存在依赖性和试误性。其次,从幼儿告状的内容来看,多是自己或别人受到了欺负,不含告发的意味。再次,从幼儿陈述的对象来看,多是向教师告状。
(二)研究对象:
幼儿园4~5岁幼儿
(三)研究方法:
主要是观察法,观察中班幼儿的告状行为的现象过程,并做好观察记录
四、研究内容
观察案例一:
下午上体育活动的时候,小朋友们玩的都很开心,可是没过一会点点哭着跑过来说:“老师,小谦抓我的头发”。当老师问小谦的时候,小谦也大声的说:“我只是想和她玩玩的,可是点点却把我手抓破了”。
分析:
在中班,攻击性行为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这个告状就是幼儿攻击性行为引起的。在这个案例中,点点告状是为了寻求老师的帮助,让小谦不要在欺负她。而小谦告状,其中有一种不想被批评的成分,也是想告诉老师他只是想和点点玩玩,而不是想欺负他,可是点点却把我抓伤了,想要在老师那寻求安慰与帮助。
观察案例二:
在幼儿园中,幼儿们十一点就开始吃饭了,吃晚饭的孩子就可以去边上拿书看。那时的我正在擦桌子,可想想跑过来对我说:“老师,乐乐和豆豆为了一本书抢起来了。”我走过去一看,这两个孩子正在为一本奥特曼书籍在争抢,谁也不愿意示弱。其中有一个孩子看见我来了,对我说:“老师,是我先拿的这本书,豆豆过来抢的。”这时乐乐不乐意了说:“明明是我先拿到的,你过来抢的。”
分析:
在这个案例中,有两种告状性行为。想想的告状行为是检举型的,想想是为了打抱不平和维护拿书的规则而告状的,说明了想想有一定的正义感,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但是也不排除另外一种可能,就是她想看到老师批评她们两个人,自己可以看热闹。但大多数孩子都是为了维护正义和规则的,只有个别的孩子是为了看热闹。其中另外一种告状行为就是求助型也就是为了寻求帮助,希望老师把书给自己看。
观察案例三:
在上美术课的时候,苗苗跑到老师面前说:“老师你看我画好了,而然然画还没画好,而且画的脏兮兮的还弄到了我的身上。”
分析:
像中班这么大的孩子,她们大多都喜欢自我表现得到老师的夸奖,满足自己的表现的欲望。在这个案例中苗苗在告状的时候重点突出了她画好了而然然画的乱七八糟,由此可见她是想表现自己的画画的很漂亮,想得到老师的表扬,因为他们很在意老师的看法,想引起老师的注意。除此之外她还说画笔弄到她身上了,是想要老师批评然然。
观察案例四:
在放学前有一段时间是请小朋友们上来讲故事,在进行这个活动之前,老师会强调在其他小朋友讲故事的时候,你们要认真听讲,不能说话。今天在这段时间里就发生了一个告状行为,阳阳在上面讲着故事,正讲到精彩的地方的时候,菁菁就跑到老师面前说:“老师,你之前说听故事时不能说话,可是瑞瑞一直在讲话,都不认真的听讲,不听老师的话,。”
分析:
在这个案例中,菁菁的这个告状行为证明她已经懂得了一定的规则,知道要遵守纪律,不能随便说话。她这种告状行为属于“试探性”告状,她是想知道老师的态度,明确一下规则,如果老师处理不好就会导致她以后也不会遵守规则,对她产生极大的影响。
观察案例五:
有一个小男孩,玩游戏的时候,总是喜欢争抢。有一次,老师带小朋友们去玩滑滑梯的时候,祺祺已经站在滑梯门口等这要滑下去了,可这是童童上来了,他就把祺祺往边上一推,结果祺祺被他推到了坐在地上大哭。老师听见哭声就往祺祺和童童的方向走去,童童看见老师走过来了就大声说:“老师,堵在滑梯门口不让我玩。”
分析:
此案例中童童告状是因为害怕老师的指责,为了逃避自己的责任。每个孩子当犯错误的时候,内心其实都是害怕的,所以就想用告状来掩饰自己的错误,逃避老师的指责。这种告状行为如果不处理好的话,会使告状的孩子养成这样的习惯。
观察案例六:
在上美术课的时候,小婕听见老是在表扬贝贝的画画的很漂亮,画的又快又好,而且颜色也涂得很好。而自己的图画没有得到表扬,就站起来说:“老师,贝贝是抢了我的水彩笔画的,所以他才画的那么快。”
分析:
此案例中小婕的告状是因为嫉妒心理所产生的,因为自己的画没有被表扬,而贝贝却得到了表扬,心里不平衡。这样的告状会使小朋友们的关系变得恶劣,产生分歧,会让其他的小朋友都不喜欢他。每个幼儿都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而且他们总是觉得自己做的比其他小朋友好,看不见其他小朋友的长处,不知道取长不短。
观察案例七:
大妞是个懂礼貌讲卫生的好姑娘。这一天,我站在洗手间的门口,看着小朋友们上厕所洗手,大妞跑到我面前说:“老师,欣欣在洗手间和自来水。”我听了以后,一看果然是的,及时阻止了欣欣的行为。
分析:
此案例中大妞的告状行为说明她已经懂得了一些基本的卫生习惯,不能喝自来水,并且希望老师可以阻止欣欣的行为,如果我不及时阻止的话会有很多小朋友模仿欣欣的这个行为,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因为4~5的幼儿模仿能力和好奇心是很强的,而且他们的是非观还不是很强。
观察案例八:
今天玩玩具的时候,小昊指着地上的一堆玩具说:“老师,你看,小涵把玩具都弄在地上了,还不捡起来。”那时候老师正在忙,没有理睬小昊的告状。然后没过多久小涵也把玩具弄在地上,收玩具的时候也不把玩具收起来。
分析:
这个教案中,小昊有一定的规则和模仿意识,但是她的规则意识还不是很强,而模仿能力却很强。所以当老师没有理睬她的时候她做出了犯规的行为,模仿了小敏的行为。
五、研究结论
(一)讨论和小结
1.幼儿告状的类型
根据研究者的观察结果,我将4~5岁幼儿的告状行为分为以下类型:
(1)寻求帮助型的告状
这是孩子自己无法完成,需要老师帮助的情况。他对老师有一定的依赖和信任,他相信老师可以解决。像这种告状老师应该认真听孩子讲完,了解发生了什么事情。如我案例一中的事情为例,老师就应该对受伤的孩子进行安慰与鼓励。但在这个案例中两个孩子都动手了,那么老师就应该了解清楚是谁先动的手并对先动手的孩子给予批评,但这并不表示另一个小孩就不用批评,老师也应该对他说:“他先动手时他的错,但是你也动手了,那么你也就有错。”
对于这种型的告状也应该引导他们自己解决问题,不能一味的帮他们解决问题,这样他们会产生很强的依赖性,以后遇事就寻求帮助。
(2)检举型告状
对于这样的告状行为,老师可以和告状的小朋友一起商量解决的办法,这样既可以增幼儿的道德观念,也可以增进幼儿与老师之间的感情。但是对于检举型告状,老师也不能过于的夸奖,因为这样的检举也可能存在另一种情况,那就是想要看热闹。
(3)表现自我型的告状
对于这一类型的告状,老师应该了解清楚情况,如果他的表现确实好就应该给与他一定的表扬,但如果他为了表现自己说一些不真实的事情,老师就应该及时纠正他的行为,而不能表扬他。
(4)试探型的告状
面对试探型告状的孩子,老师应该及时强化规则,不能忽视,如果忽视幼儿就会不遵守规则。
(5)逃避责任型告状
对于这样的孩子老师应该告诉他做错事情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且改正才是个好孩子。
(6)嫉妒型告状
面的这样的孩子,老师应该让他明白不能诋毁别人来满足自己,这样做是错误的行为。老师还要及时调整这类孩子的心态,让他了解这么做会影响和其他小朋友之间的友谊,会给他们以后的相处带来一定的困难。
(7)同情型告状
面对这样的孩子应该给与他鼓励,给其他小朋友树立榜样,增强小朋友们的正义感。
2.幼儿告状行为产生的原因
根据上述告状类型,总结出关于幼儿告状的几点原因:
(1)因为受到欺负,想要向老师寻求帮助而告状
(2)因为其他小朋友违反规则,想要老师阻止他们而告状
(3)因为想要表现自己,得到老师的表扬而告状
(4)因为其他小朋友违反规则,想要试探老师而告状
(5)因为犯了错误,害怕老师批评并且为了逃避责任而告状
(6)因为嫉妒的心理而告状
(7)因为同情他人的遭遇而告状
(二)教育建议
1.对于幼儿的告状行为,老师应该具体的问题具体的分析,对症下药,而且要有原则,公正的对待他们的告状,更加需要重视。
2.要培养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3.幼儿告状,除了老师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他还需要家长的配合。那么纠正家长的错误思想就成了当务之急,现在的家长大多都认为孩子交到了老师的手里就可以了,其他的事情都应该老师来处理。在家对孩子说:“在学校遇到什么事,就找老师知道吗?”这个想法是错误的。家长应该培养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少依赖性。增强社会交往的技能。
4.老师要用自己的言行来潜移默化幼儿,老师要宽容的对待幼儿,并让幼儿学会。
5.对幼儿的告状行为需要重视,不能忽略。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喜欢告状是很正常的一种行为,当老师面对幼儿告状的时候,要重视他们的告状,不能忽视他们的告状,如果忽视了有些孩子的告状对孩子会产生不良的影响。比如说:小明在吃饭的时候一直说话,小艾向老师告状,老师不予理睬的话,那么下次他吃饭的时候也会说话。但是如果重视的话,他就知道吃饭说话是错误的,他就不会犯这样的错误。
分享是一种美德!长按下方图片关注幼托学堂
免责声明:文章图片视频音频转载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告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