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所以我们总会忍不住想去多保护孩子,生怕他们磕碰、摔倒、受伤害。
孩子还没走几步,赶紧边喊边制止:“小心,别摔倒!”
孩子到处摸摸花花草草,便担心孩子染上细菌,呵斥着拉走:“脏死了,快洗手!”
孩子要去倒水喝,妈妈马上去帮他倒:“别动,小心一会烫着了。”
家长的“大惊小怪”,过度担心,呵斥孩子停下来,会让孩子觉得身边到处都充满危险,畏手畏脚,不敢轻易尝试和探索。
越是不做,孩子就越是不能习得各种本该学习的技能,越是什么事都做不好。
慢慢的,孩子就会对自己充满不自信,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一旦自信心受到打击,孩子就会变得胆小怕事,事事依赖父母,无法承担责任。
心理启示录:
值得注意的是,大家或许都听说过墨菲定律,简单来说就是越担心的事情就越会发生!
家长会发现,在我们大惊小怪的过程中,家长的焦虑紧张情绪很容易影响并强化孩子,从而表现在行为上,家长会说:早就知道会这样,你就不应该碰。
与此同时,孩子长期不与外界接触,孩子的眼界将会受到很大的限制,能够接触的人事物和能够经历的事情也会少很多,且习惯在家有家长的帮助后,没有外界的竞争压力,孩子自然就变得懒了下来,你会发现孩子在外出玩耍时,看向外界的眼光不是期待,而是充满恐惧,这都是因为家长的大惊小怪导致。
家长的过度担心,一定会干扰孩子的行为心理,试着相信你的孩子,毕竟,他总要长大。
指导建议:
1、适当放手
家长们关心孩子那是毋庸置疑的,适当的关心能让孩子倍感温暖,可过度的关心却只会让孩子感到束缚,如同囚牢一般,在想独自完成一件事时,却发现父母早已为自己完成,久而久之孩子将会逐渐产生依赖心理变得更为懒惰,对此适当放手,让孩子们尝试自己动手,并给予孩子鼓励,孩子才能逐渐成长。
2、陪同孩子一起外出走走
在适当放手后,孩子感受到自己一个人也能独立完成一件事时,可以试着陪同孩子外出走走,若孩子表现出对外界的恐惧时,家长们一定要陪同在孩子身边,通过语言引导协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当孩子适应环境后,便可以试着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孩子在小区中独自玩耍。
3、让孩子受些挫折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磕磕碰碰是难以避免的,偶尔的受伤更能锻炼孩子,磨砺孩子心智,在父母的过度保护下孩子就如同被囚禁的鸟,难以伸展自己的翅膀,而适当放手,让孩子自由运动,这时你就会发现孩子的变化。
分享是一种美德!长按下方图片关注幼托学堂
免责声明:文章图片视频音频转载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告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