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很多父母容易走入一个误区:爱孩子就要持续地无条件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
事实上, 无条件的爱≠无原则的满足。
孩子小的时候,提出的要求简单,一根棒棒糖或一辆玩具车,父母轻而易举就能满足。渐渐地,孩子会形成一种条件反射:“我想要的,都可以有”。但长大后,孩子需求发生变化,父母无法满足时,孩子就会产生极大的受挫感。心理学家胡慎之曾描述这种影响:“不能接受质疑,否则会强烈抵触;不能接受非自己预期的对待,否则会陷入忧郁;不能接受挫折,否则内心会破碎。”
从小被无限制地满足,孩子容易长成“巨婴”。一旦外界无法满足自我欲望,就会逃回家中,寻求“希望”。
长期如此,孩子会产生极大的“受挫感”,随着负面情绪的积累,就会表现在行为上的懈怠,对抗挫折能力低下。所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需要让孩子明白:很多事不是你想要就能拥有。
心理启示录:
心理学当中有一个个著名的棉花糖实验,实验证明懂得延迟满足的孩子会更自律,更有规划,更能安排好当下的事情,而其中的心理因素就是延迟满足。
延迟满足是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 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它的发展是个体完成各种任务、 协调人际关系、 成功适应社会的必要条件。
“延迟满足”不是单纯地让孩子学会等待,也不是一味地压制他们的欲望,更不是让孩子“只经历风雨而不见彩虹”。
指导建议:
好的家庭教育总是提倡“延迟满足”和“适当不满足”。李玫瑾教授曾说:“从2岁开始,面对孩子的要求,可以做到3次拒绝,1次满足。”
在面对孩子要求时,要让孩子阐明原因。如果原因合理、的确需要,就可以满足;否则,就要温和而坚定地拒绝孩子,并讲清楚拒绝的原因,做出正确的引导。
分享是一种美德!长按下方图片关注幼托学堂
免责声明:文章图片视频音频转载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告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