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霸王变乖了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分析与辅导
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较频繁、较严重地侵害他人身体或用言语攻击侮辱他人的表现。幼儿园中孩子间经常出现攻击性行为,年龄越小的幼儿,其攻击性行为越明显,在我们班就有这样一位孩子。
小男孩贝贝2周岁时,在一次与父母外出自驾游的途中发生车祸,导致该幼儿左脸皮肤重度损伤,经3次植皮手术后疤痕仍然很明显,影响面部肌肉运动,吃饭时嘴角不能完全闭合,吃几口就会有少量的食物溢出,进餐速度较慢,卫生习惯较差。
由于是人为的因素造成该幼儿颜面的重度损伤,从事故发生后,孩子的母亲怀着愧对和补偿的心态,面对该幼儿。对该幼儿提出的正当和非正当的要求,一律是言听计从,千方百计满足他,没有注意到这种行为对他们孩子性格的不良影响。
另外,孩子的父亲常年在外地做生意很少回家,对其照顾较少,其父母间的关系不融洽。据该幼儿的母亲说,孩子父亲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孩子表现不好、调皮,动手就打,而当该幼儿受到一些小朋友的欺负和嘲笑,父亲怕他吃亏,就教他回击欺负他人,渐渐地,他由一个受他人欺负的人转为一个欺负他人的人,由一个弱者变成一个大“霸王”。
在幼儿阅览室中,老师让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图书进行阅读。一位男孩子选中了“奥特曼”的图书,贝贝也看中了那本。他没有和对方说任何商量的语言,上去一拳就打在小朋友的头上,小朋友哭得很厉害,他却凶巴巴地说:“这是我的,谁叫你抢!”
吃中餐时,贝贝的嘴角有一些食物溢出,同组的小朋友都笑他像只“小花猫”,他立马站起来,将手放在桌面上一阵狂扫,将全组小朋友的饭菜都洒落在地上,同组的几个胆小的女孩都被吓哭了!
早上来园贝贝迟到了并穿了件睡衣过来,生活老师(保育员)上前将他接进来,随口说了句“哦,今天穿睡衣过来啦!”他一听这话,马上甩开生活老师的手,转身扑到妈妈的怀里大哭起来,双手还不断的撕拉衣服,拍打妈妈。
通过对该幼儿行为的观察,我认为形成其“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因素之一—— “模仿”
小班幼儿还不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而且模仿能力又很强。看到什么学什么,如果成人用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他们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去解决;如果成人放任孩子收看大量有打斗场面的动画片,幼儿就会学会打斗。另外,贝贝爸爸平时处事的方式比较粗暴、鲁莽,使得贝贝在耳濡目染中“攻击性”行为逐渐形成并得到强化。
(二) 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因素之二—— “挫折”
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宠爱,容易行为自私、任性、万事以我为中心的性格,这种性格的幼儿遇到某种挫折后,最常见的表现就是攻击。由于贝贝母亲抱着自责、愧对、补偿的心态,过度宠爱、放纵,怕他吃亏,使他在家庭、在同伴中慢慢变得像个“小皇帝”。别人说他不得,碰他不得,而他却目中无人,动不动就欺负人打人。该幼儿以自我为中心,不接受别人的意见,不愿受挫,于是他采取了先发制人的方式解决“问题”。
该幼儿由于事故导致颜面部明显的疤痕,而且影响到正常的进食行为,生理上的明显缺陷使该幼儿形成了明显的自卑心理,对旁人的眼光特别敏感,别人看他一眼就认为在取笑他,久而久之就对周围的环境形成了一种敌视的态度,容易与身边的小朋友产生冲突,对冲突没有心理承受力,倾向于选择简单粗暴的解决模式,表现为骂人和打人等攻击性行为。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养成的。因而社会因素是儿童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决定因素。社会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贝贝是家中的独子,父母感情的不和,加上意外事故对其造成的伤害,出于补偿心理,母亲对其宠爱有加,有什么要求都会满足他。他喜欢数码宝贝系列的玩具,妈妈几乎天天给他买一样新的,妈妈要是不买,他就在店门口不走,妈妈要是说家里很多玩具了不给买,他就用脚踢妈妈。这种溺爱的教养方式,过度娇宠和放纵会导致幼儿高度的自我中心,为所欲为,使他们稍有不如意就会采用“攻击性”行为来发泄不满情绪。
有研究表明,同龄人之间相互作用的效应,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同龄人相互接纳、相互谦让、相互关心等是相互作用的积极效应;而同龄人之间相互排斥、相互争斗、相互攻击等是相互作用的消极效应。贝贝在班上霸道、蛮横,看谁不舒服或是有谁“阻碍”、“侵犯”了他,就会攻击该幼儿,结果不可避免的导致被其他小朋友孤立,不能纳入群体,被排斥的结果使贝贝的攻击性行为变本加厉。
根据对该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分析,我觉得目前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1、如何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2、如何改善该幼儿与同伴、家长及老师间的关系。
针对以上的问题,我为该幼儿设定了两个阶段的心理辅导方案——
案例1:小班幼儿到户外活动时,为了防止幼儿掉队,我们总是要求后面的幼儿搭着前面幼儿的肩膀,变成一列“小火车”。以往贝贝搭“小火车’时总会故意掐着前面小朋友的脖子或是拉住前面小朋友的衣服不让他们走;有时又不让后面小朋友搭自己的肩膀,否则就动手打人。今天我让贝贝站在队伍的第一个来当“火车头”,贝贝不但没有“恶作剧”反而很认真的扮演着“火车头”的角色。我为他竖起了大拇指:“孩子们你们瞧,今天的火车开得特别的直,多亏火车头带的好,你真了不起贝贝!”听我这样一说,孩子们不约而同的夸起了贝贝“棒棒棒,你真棒!”这时在贝贝的脸上露出了从没有过的笑容。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渴望老师的表扬和肯定,尤其是像贝贝这样,
平时不被关注受冷落的孩子,更需要通过表扬来树立信心。老师的及时表扬给贝贝正确的行为指向,帮助其自觉得将这一行为进行强化,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案例2:贝贝是个精力旺盛的孩子,每天午睡时候,其他孩子都能在老师的安抚下安静入睡,可是他不论老师怎样安抚还是一个劲儿的闹腾,影响了其他孩子的睡眠质量。为了改善这一现象,在进午睡室之前,我把他叫到身边:“贝贝,你看值日生小朋友睡觉时都是乖乖的,不讲话,不影响别人的!你能做到吗?”贝贝高兴的说:“能!”“好的,如果你能乖乖的睡觉,今天的值日生就是你拉!”只见贝贝踮起脚尖走进午睡室,静静的躺下,轻轻的闭上眼睛……
行为契约对孩子的行为是一种很好的规范,使得孩子的行为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有效限制“攻击性”行为的出现。
案例3:今天我带的是晚班,中午进班时,孩子们就纷纷向我告状“老师贝贝又打我了”;|“贝贝把我的橡皮泥弄混了”“贝贝还把茶杯仍在地上”……看来今天贝贝的情绪有些浮躁,这样下去可不行,我得想个法子。听说情绪浮躁的人一定要找个方式发泄才能得到缓解,于是我约上他一同来到操场:“我们一起去打沙袋好吗?”“好”他开心的猛点头。我们俩就这样你一拳我一脚,打啊、踢啊!在玩耍中他对我说:“老师打沙袋真好玩,下次我还要玩!”“好的,下次老师带你玩更好玩的!”“恩”他用期待的眼神看着我!
浮躁的情感相聚的越多,发生“攻击性”行为的可能性就愈大。因此,引导幼儿渲泄情绪,转移情感,就可以减弱攻击性情感的强度,减低攻击性行为发生的频率。
通过第一阶段的心理辅导,该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有了明显的减少,但时常还有发生,小朋友们还是会畏惧与他交往,避开他、排斥他。因此在接下来的心理辅导中改善伙伴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案例1:贝贝很喜欢玩桌面游戏,搭积木是他最拿手的。在晨间活动中,老师为每一组孩子都准备好了积木,孩子们开心的玩着。贝贝也在很专注的搭着积木。我走到他的身边蹲下来问:“你搭的是什么啊?”“空军一号战斗机”!“你搭的真好能给我介绍一下吗?”“可以,这是机舱,这是螺旋桨,这是……”他兴致勃勃的说着。很多的孩子被他的介绍吸引了过来,这时我提议:“孩子们贝贝搭的这么好我们请他帮我们也来搭一个好吗?”“好好好,贝贝帮我搭一个,帮我搭一个!”孩子们争先恐后的说着。孩子们的邀请,让贝贝开始忙碌起来……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老师要善于发现闪光点,并放大闪光点,让更多的孩子感受他的了不起,喜欢和他交往,从而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
案例2:课间活动我组织幼儿玩“扭扭绳”,我把各种颜色的扭扭绳一人一条分给孩子们,我正分着,突然听到点点大声的哭了起来,我快步来到她的身边:“怎么啦?”“贝贝打我,把我的扭扭绳抢走了”点点委屈的抽泣着。我转向贝贝问:“你不是也有扭扭绳吗,为什么还要拿别人的呢!”“我要绿色的,不要这个”他把手里红色的扭扭绳用力的甩在地上。“哦,原来是这样,那很好办,点点是个热心的好宝宝,只要你和他说想要换一换她手上的绿色扭扭绳,她是一定会愿意的,是吗点点?”点点连连点头“是的是的!”那好,你现在好好的和点点说吧。贝贝有些难为情的说:“我想要绿色的,换一换好吗?”“好,给你!”
“你瞧,这样多好啊,这样就能交到好多朋友了!”我欣喜的笑了!
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大多是因为自己的愿望不能得到满足,而采用的简单、直接的解决方式,这也是幼儿社会性交往能力不足的表现。因此,我们要引导孩子不是单靠“打”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或是解决问题的,可以有更好更多的办法,如用语言交流就是很好的方法,创造一个友好、合作的氛围,使得同伴间的关系更亲密。
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光靠幼儿园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家长的支持、配合,“家园共育”才是有效的改善其攻击性行为的途径。
平常我会经常与贝贝妈妈保持联系,通过短信、QQ、小纸条、电话等方式让贝贝妈妈了解贝贝在幼儿园的表现,同时我也可以了解贝贝在家情况。另外,当贝贝的行为有一点点改善时我就会发个短信告诉家长贝贝的丁点进步,让家长充满信心,更坚定的与老师配合改善贝贝的攻击性行为。
而在我坚持不懈的沟通中,贝贝家长在育儿方式上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她妈妈不再毫无原则地宠溺贝贝,而爸爸也开始配合我们的教育,不再粗暴地打骂贝贝,取而代之的是经常的陪伴贝贝玩耍、阅读,带孩子经常接触同伴,当发生矛盾时不再因担心贝贝受欺负而教唆贝贝攻击其他幼儿,而是让贝贝慢慢学会自己解决矛盾。渐渐的,贝贝的脾气也变得温和、有礼貌了,与小伙伴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可见,只要家园密切沟通,同步教育,才能有效地改变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经过近一个学期的教育、矫正,贝贝的攻击性行为有了较大的改善,消除了一遇到不顺意的事情就打人、骂人、破坏他人物品的不良行为习惯,在集体活动中,也能和同伴友好地进行游戏,即使发生了矛盾,他也总是先动口声明,指出对方的不对之处,或者听听别人的想法、感受。理亏的话,他会请求老师来主持公道,而不会象以前那样拳脚相加,让拳头代言。家长反映,他在家里也比较懂事,不再无缘无故的发脾气,不再打妈妈,也愿意听妈妈的劝说和批评。
幼儿园新《纲要》明确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个孩子都能获得满足成功,每个孩子都有缺点和不足之处。如何促进幼儿更好的发展,这是我们每个教师所要追求的目标。从贝贝的转变中,我觉得作为教师、家长,一定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懂得心理健康教育。
“受教育是每一个孩子的权力”,作为教师不能因为他是个有攻击性行为的“坏孩子”,就对其有偏见。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每个幼儿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行为问题,只是程度不一而已,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消除。孩子有着很强的可塑性,不要轻易地对孩子下结论。如果确定幼儿确实存在问题行为,一定要高度重视,从根本上分析原因,寻找对策。因为个体的攻击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及早矫正,因材施教”,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儿童之间的攻击多以物品抢夺和占有为主,较少发生直接以伤害同伴为目的的攻击,通过说服教育、因势利导,几乎都可见效,但攻击性行为的矫治是个循序渐进的坚持不懈的过程,攻击性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因此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纠正。在进行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孩子年龄小,发展不稳定,有所好转时还会出现反复。我们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要不厌其烦的帮助他们,耐心细致地开展工作,不可步子太快。
在帮助幼儿纠正攻击性行为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及家长的作用特别大。一方面,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较多的接触幼儿,且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多发生在幼儿园中,教师对待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应以耐心说服为主,尊重孩子,关心帮助孩子。
另一方面,家长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位教师。当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对其他幼儿造成一定伤害时,不可采用同样的攻击性行为来教训幼儿,这样反而消极巩固了攻击性行为。幼儿年龄小没有是非观念,我们教师和家长应对幼儿加强是非观的引导,让幼儿明白一些简单的行为准则,知道那些是不应该做的,此外幼儿也会从成人的行为及评价中学会一些正确的行为态度及行为方式。
另外,我们要争取家长的支持,在教育上达成共识,正确对待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幼儿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综上所述,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它往往受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环境、文化教育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各种因素的作用和影响难免使孩子出现不适应,造成一些心理和行为上的。幼儿时期是实行心理卫生的黄金时期,如果这一阶段对孩子不及时加以干预、矫治,那么幼儿期攻击性行为严重的孩子,对其今后心理的发展是很不利的。
因此,作为教育者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我们应该采取正面引导和教育,切忌用粗暴的方式惩罚儿童,平时,教育者要善于培养他们的爱心和以人为善的品格,这才能铲除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土壤,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锦江园区)

分享是一种美德!长按下方图片关注幼托学堂

免责声明:文章图片视频音频转载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告知删除!
点在看 更好看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幼托学堂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