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一个你越了解越想靠近,越想呵护和保护的小天使。
生活中,我们经常被孩子气得肝颤,也经常因为吼了孩子而自责。时代的发展、观念的转变,让“打”和“吼”这两种方式成了“人人抵制”的教育方法。
但不打不吼,实现不了育儿KPI,怎么办?其实,懂点儿童心理学,你会发现父母的春天来了!
曾经,潘岩老师将孩子成长发展中的挑战行为和优秀品质比作育儿的GPS。有了这个GPS,育儿过程中的焦虑和盲目性就可以减少,也可以让你少走点弯路,直勾勾地走进孩子的世界里,了解孩子心中的芬芳。
探究:孩子的“问题”到底是什么?
孩子调皮捣蛋,拖延懒散,一旦出了问题,惹了麻烦,家长的第一反应通常是“如何解决”,而很少去思考“孩子的问题是什么?”“这个问题是如何产生的?”,这就使得很多家长常常在不清楚孩子的问题所在的情况下,便开始着急解决问题。
有的家长会发出质疑了,“墨迹”、“暴脾气”不算问题吗?这个我们举个例子就一目了然了。
一个小朋友画了一幅画,但是被同学不小心撕坏了。这个小朋友就不开心了,推了撕画的小朋友一把。家长、老师到位了,责备那个画画的小朋友:“一幅画而已,你怎么能推其他小朋友呢?”
这个小朋友本想为自己辩解,但她表达不出心中的委屈,便开始哭了起来。
这时候,家长又说:“快给这位小朋友道歉。”被撕毁画的小朋友哭得更厉害了。
家长只好替她道歉,但还没完。从放学回家的路上直到睡觉前,这位家长都在责怪小朋友不听话、乱发脾气。
通过上述的案例,您脑子里有没有冒出什么问号呢?
潘岩老师说:孩子挑战行为的背后,都是表达成人行为的不成熟表现。所以,如果家长或老师不责备,反而是思考:为什么这个小朋友对于画被撕了反应这么大?她到底画了些什么内容?是不是这幅画对她很重要?她这幅画是不是要送给重要的人?
如果不责备,反而是问清楚这些问题,我们会发现,这位小朋友的画被撕掉的部分恰好是画中的她与妈妈牵手的部分。
但其实,这也并不是孩子“问题”的关键所在。
孩子为什么如此珍视画中与妈妈牵手的部分?是不是平日里妈妈太忙忽略她了,她渴望妈妈的陪伴?还是……
如此一连串的思考,我们就更能看清问题背后隐藏的真相——原来,她害怕妈妈对自己的爱也消失了,她缺乏安全感,她渴望妈妈的爱。
所以,比起责备,一个拥抱,一句“我懂你”、“妈妈依然爱你”对孩子更有意义。
我们相信,获得爱的孩子,在下次面临同样状况的时候,不会害怕画里的爱是否会消失,而是现实生活中妈妈给予自己的爱足够让自己去包容他人的失误。
还记得我们文章开头提到的潘岩老师提出的育儿GPS吗?如果把孩子的“挑战行为(如下图)”看做是X,把我们想让孩子养成的优秀品质(如下图)看做是Y。
我们面对孩子的问题的时候,就要想:现在孩子的状况是X,我想帮助孩子养成的是Y,怎样才能达到Y?而不是聚焦在X的问题上。这就是我们上文提到的GPS,家长朋友们也可以在家罗列一下孩子的X和Y~清晰地了解自家孩子的GPS。
先懂孩子,再爱孩子
很多听过潘岩老师TICP导师班、智慧父母学院的老师或家长,都在课后尝试着改变。
“宝儿,等妈妈回去,陪你去游乐园玩好吗?”
一位学员说,她因为出差而错过了孩子的家长会。孩子这些天心情很不好,但也没有大哭大闹。她之前也没太在意,因为这并不是她第一次错过孩子的家长会。
但是课程结束后的那天晚上,她给孩子打了个电话,她表达了自己对孩子的爱,并主动提出要带孩子去心心念念很久的游乐园。
不哭不闹的孩子,不是不会哭闹,而是他明白了哭闹也没有用;调皮捣蛋的孩子,不是真的想给你带来麻烦,或许也只是想引起你的注意力;孩子咬手指、撕纸片、不断按开关等行为,也或许是环境给他带来焦虑的表现……懂点儿童心理学,看见孩子问题背后的故事,先懂孩子,再爱孩子。
懂儿童心理学的父母,到底有多强大?
著名作家毕淑敏回忆自己跟随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学教授林孟平,学习心理学的时候,老师第一天的开场白让她吃惊。
她说:“如果你有一天开始学习心理学,那是你的福祉。”
当时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毕淑敏的反应是,这个老师很热爱自己的学科。
你可以说自己的学科很重要,可没有听谁说过学习是福祉。
但是多年后,毕淑敏深刻感受到老师说的确实是对的。
大部分人都觉得,心理学是一门专业课,普通人没必要学,就算学了也用不上。
但实际上,心理学是为所有渴望认识自我,关注自身发展,希望身心健康的人所准备的。而懂点儿童心理学的父母,不会想方设法改变小孩,呵斥、奖惩式改造,而是想方设法去认识、接纳、靠近孩子,不骄不躁,自在育儿。
孩子,是一个你越了解越想靠近,越想呵护和保护的小天使。学习儿童心理学的过程是跟随潘岩老师先懂孩子,再爱孩子。
分享是一种美德!长按下方图片关注幼托学堂
免责声明:文章图片视频音频转载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告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