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有效提问?其价值是什么?
有效的提问是构成有效教学的重要内容。所谓有效提问指提出的问题能使人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的教师有效提问,指教师根据语言教学活动的目标和内容,在语言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
有效性提问能够不断加强教师对提问行为的监控和反思,优化提问行为,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教师驾驭教学活动的能力,更好地调动幼儿主动性,促进幼儿积极主动发展。
二、当前语言教学中提问的现状分析
反思当前语言教学活动过程,教师的提问从问题的设计、提问的内容、提问的方式方法,到问题的处理仍存在着诸多不足。
1. 提问过于简单,缺少启发性,问题缺乏思考价值。
如:故事《母鸡萝丝去散步》中问:“母鸡萝丝是不是去散步?”“母鸡萝丝聪明吗?”虽然幼儿能很快做出正确回答,但不用思考,更不需要做出思考和探索。这种缺乏启发性的问题,无助幼儿思维发展。另外,这种封闭性问题也是教师习惯的提问方式,“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这种为提问而提问的现象尤为普遍,无助于孩子思维的发展。
2. 提问缺乏目的性,直接表现为不会提问。
有的教师只是把提问当作课堂教学的必须部分,而对为什么要提问并不是很明确。其实,好的提问,可以考察幼儿是否理解了新的内容,把握教学的进程;可以引发幼儿思考,更深入理解教学内容;可以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保持对教学活动的高度投入。因此,在提问之前,老师首先要明白提问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引发兴趣还是为了引发思考,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问。
3. 提问过于笼统,幼儿不知如何应答。
提问的内容概括而不分明,难以表达确切的意思。如在生活经验提升的环节问及孩子的感受,老师往往很难把握,如问到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道理?读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这一提问的内容包括范围比较广,幼儿感到无边无际,结果重复提问几次,幼儿也不知道怎么回答,或者答非所问。
4. 提问缺乏层次性,幼儿难以形成系统思考。
在提较难问题之前缺乏简单问题的铺垫,没有一个从易到难的过程。例如在多数语言活动中,老师讲完故事后,会就故事的内容进行提问,如故事里讲了一件什么事?故事里有谁?结果怎么样?他们都做了什么等等。让孩子思维跳跃,一会思考开头一会思考结尾。教师缺乏对故事进行系统的梳理,没有形成问题层层递进的意识,也无法养成幼儿由分到总的思考脉络。
5. 提问的形式单一,问题高度重复。
每次教学活动提问都是一个模式,没有变化。有些教师凡是故事教学都是这“三部”曲,即讲完故事后便问:故事的名称叫什么?故事中有谁?它们在干什么?每次的形式、程序、内容几乎都一样,这清一色的提问很难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6. 提问单向,缺乏双向提问。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为了不打破自己已有的思路和教学进程,而敷衍或压制幼儿的提问与质疑。3~6岁的幼儿开始步入问题意识的发展关键期。如果只有老师的提问,没有幼儿的提问,很难收到启迪效果。
提问对象单一,难以兼顾全体。只针对部分能力强的孩子进行提问,幼儿应答机会分布不均匀,能力强的孩子一节课被提问7、8次,而能力弱的孩子可能一次都没有被提问到。
三、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提问是教学活动的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它既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又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是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开启幼儿智慧之门的钥匙;是沟通教师和幼儿思想认识和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只有对提问进行巧妙的设计,灵活的运用,才能达到提问的应有之效。有效性提问,应遵循以下6条原则。
原则1:问题要具有开放性,给幼儿思考的空间。
开放式问题的特点,是答案不固定、不确定,能给幼儿更多思考的空间,更多推理、判断、假设、分析的机会。而封闭式问题只有一个或者几个固定的标准答案,是有限制的,幼儿只能在这个限制的框架里选择回答。封闭式的问题会鼓励幼儿猜测而不是思考,即使幼儿不知道正确答案,也会有一半的几率猜对。
如果教师经常提此类问题,幼儿很容易揣摩教师心理而寻求答案。另外,封闭式问题的价值含量低,因具有猜测性质,幼儿对这类问题的回答并不能表明幼儿是否真正理解了教学内容。因此,开放式的提问比封闭式的提问具有更强的导思功能。在幼儿园教学中,我们鼓励教师尽可能地多提“为什么、怎么样”等开放式的问题,鼓励幼儿动脑思考,培养幼儿思维品质。
原则2:提问要有层次性,针对不同能力的孩子进行提问。
提问的层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针对同一年龄段不同水平的幼儿进行提问。难度和灵活性较大的问题要求幼儿重新组合所获得的信息来得出答案,这类问题适合能力较强的幼儿;基础及综合性的问题是为了巩固教学效果,问题的设计要考虑中等能力的幼儿,这样做可以吸引大部分幼儿的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于能力较弱的幼儿,要适当设计一些难度不大,经过认真思考能够回答出的问题,可以帮助这些幼儿恢复自信,提高学习兴趣。让每个幼儿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兼顾全体幼儿的成长需要。
二是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进行提问,要有难度上的层次。老师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语言能力进行提问:如小班的幼儿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都比较弱,可以分几个步骤提问:故事里有谁?在干什么?中班的孩子则可以慢慢开始从简单的提问引导到概括性的提问,如故事里有谁?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大班的孩子经验丰富,有一定的语言组织能力,可以直接问:故事里讲了一件什么事?
原则3:提问要有递进性,引发幼儿层层思考。
根据幼儿的思维特点,教师在提问时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注意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如在《聪明的小鸡》的教学中,教师提问“小鸡出门遇到了谁?”、“小鸡遇到狐狸之后,它是怎么做的?”“它们都进行了哪些比赛?小鸡为什么要和狐狸进行那些比赛呢?”“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鸡?”这样逐层递进,由浅入深的提问,最终让幼儿明白故事的发展过程,从而总结出小鸡的性格特点。通过层层分析,步步深入的问和答,使幼儿进入顺畅的思维轨道,从而形成一次系统地思考和梳理能力。
原则4:提问应具启发性,激励幼儿的思维。
如果将一些故事中的“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改为“会说些什么?可能怎么做?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你身边有这样的事吗?结果如何?”孩子们的答案就不会仅仅局限于故事原文,他们可以凭借日常生活中的积累,大胆想象,认真思考,拓展思维。
如《母鸡萝丝去散步》的故事中,将“故事中都有谁?他们都经历了哪些事?最后母鸡萝丝成功摆脱狐狸了吗?”改为“母鸡螺丝是怎样摆脱掉狐狸?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如果你是母鸡萝丝你会怎么做?”引导幼儿经过分析、推理,将故事中的角色经历和生活中的自我经历联系起来。这样的提问,不仅能引导孩子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而且加深了孩子对问题的理解。
原则5:提问要有多样性,从内容到形式。
单一性的提问,孩子不需要做过多的思考,容易造成孩子思维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而多样性的提问即是突破常规的问题、预想后果的问题、替换取代的问题等等,则能使幼儿学会从多种角度了解事物,开阔思路,形成多种答案,并在一定程度上增添活动的情趣,激活孩子的情感与思维。提问还可以根据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幼儿的兴趣和积极性。
如:复习性的内容可以用抢答式进行提问,如:“为什么叫淘气的小狗?”探索性的提问可用争辩式,如:“哪种垃圾是可回收的,哪种是不可回收的?”鼓励孩子争辩解决问题。同时还可以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采用轮答式、齐答式,追问式及补充式等形式。
原则6:双向提问,学会质疑。
教师应能敏锐地抓住孩子的反应,及时提问质疑,以激活情感,引发幼儿思维的不断深入,促进幼儿学习主动性的发展。如在学习《聪明的小鸡》的过程中,小鸡为了引来农夫赶走狐狸,从而和狐狸比赛谁的嗓门高。这时可以问孩子:“小鸡的嗓门真的比狐狸大吗?小鸡是真的想和狐狸比谁的嗓门大吗?”然后进一步质疑:“为什么狐狸会相信呢?”从而帮助幼儿更深入地理解该故事。
另外,教师在向孩子提问的同时,应引导孩子自己提出问题,这样的互问互答才能使其语言流畅,思维深刻。让幼儿学习提问的时机、方法有多种多样,可以在听故事后鼓励幼儿对不理解的词、句子进行提问,也可以鼓励他们在阅读时针对某一画面进行提问,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内容进行提问,或根据事物的因果关系进行提问。
在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提问的方式、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需要我们教师在不断实践、反思中调整与改进提问策略,让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高,让师幼关系和谐,从而保证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
分享是一种美德!长按下方图片关注幼托学堂
免责声明:文章图片视频音频转载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告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