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燥气当令,容易伤津耗液,出现口干舌燥、大便干结、皮肤干燥瘙痒等症状,俗称“秋燥综合征”。
《内经》指出“燥者润之”,防治秋燥应从“滋阴润燥”入手。
以下几个穴位是常用的滋阴润燥的保健穴位,平常可以多按摩:
太渊穴
滋润肺阴首选太渊穴,位于手太阴肺经上。位于腕前区,桡骨茎突与舟状骨之间,拇长展肌腱尺侧凹陷中。
取太渊穴时,可以仰掌,在掌后第一横纹上,用手摸有脉搏跳动处的桡侧凹陷者中即是太渊穴。
肺主气,主宰一身之气,太渊穴是肺经的原穴,肺的元气所发之处,是人体中气的大补穴位。
刺激太渊穴对于肺气不足引起的咳嗽、胸闷及气喘等呼吸系统疾病具有较好的效果。
按摩方法:在太渊穴处揉按2-3分钟,力道要适中,每天可操作两次。
如果感觉到胸闷呼吸不利,爬楼梯时上气不接下气可以立刻按揉太渊穴,有较明显的缓解效果。
鱼际穴
鱼际穴,位于手外侧,第1掌骨桡侧中点赤白肉际处。
此穴是手太阴肺经的荥穴,是强肺养生要穴,这个穴位具有清肺泄热、利咽止痛的作用,对于缓解秋燥引起的热咳、干咳效果最好。
按摩方法:双侧鱼际穴可每天不拘时地掐揉3分钟。也可以选择在每天阳气最盛的时候即中午1-3点时按揉,最重要的是坚持每天做 。
合谷穴
合谷穴,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合谷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肺与大肠相表里,有宣肺清热、利咽止痛的作用,主治咳嗽、咽喉肿痛、失音。
涌泉穴
涌泉穴位于脚掌前部1/3(不算脚趾)、脚缘两侧连线就是此穴。
《黄帝内经》中提到“肾处于涌泉,涌泉者足心”,就是说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
这个穴位滋阴降火的作用好,可以缓解上火引起的口干、眩晕、焦躁等。
按摩方法:平时可将拇指放在穴位上,用稍强的力揉20-30次,晨起和睡前按摩效果较好。
太冲穴
太冲穴位于大足趾和第二个足趾之间的缝隙向上1.5厘米的凹陷处。
太冲穴属于足厥阴肝经,因此按摩此穴对肝火旺盛带来的上火症状效果非常好。
按摩方法:在按摩太冲穴前,先用热水泡脚约10分钟,然后用大拇指从下向上推揉3分钟即可。
分享是一种美德!长按下方图片关注幼托学堂
免责声明:本平台所刊发、转载的文章,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将予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