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晨间接待
1. 被动回应幼儿,敷衍家中。
2. 忽视幼儿的主动问好。
3. 要求幼儿先打招呼。
4. 问候形式刻板、单一。
5. 重语言,忽视面部表情交流。
6. 忽视幼儿的情绪变化。
7. 只了解,不记录。
8. 只顾哄幼儿进班,忽视对幼儿的晨间检查。
9. 安抚情绪止于表面。
10. 重晨间检查,轻情感交流。
11. 晨间接待,教师集体缺岗。
12. 只看身体情况,忽视心理疏导。
13. 忽视对早到幼儿活动的指导。
二、晨间活动
1. 放羊式的晨间活动组织方式。
2. 晨间活动指导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
3. 晨间活动中让部分幼儿消极等待。
4. 忽视与家长的沟通。
5. 催促多于提醒。
6. 不注重空间场地对早操活动的影响。
7. 疏于纠正幼儿的动作。
8. 早操活动内容缺乏变化。
9. 操节活动中疏于对幼儿间合作意识的培养。
10. 早操中缺乏积极的师幼互动。
11. 操节活动后轻视对幼儿收拾能力的培养。
三、饮水、如厕与盥洗
1. 组织幼儿集体排队饮水。
2. 组织幼儿剧烈运动后喝水。
3. 错失培养幼儿饮水兴趣的良机。
4. 缺乏个体差异的因需饮水。
5. 灌输给幼儿错误的饮水观念。
6. 认为喝水是“小事情”。
7. 男女同厕,忽视引导。
8. 爱帮助,烦引导。
9. 刻板守时致幼儿内急难耐。
10. 未能对幼儿大便进行观察。
11. 粗暴对待尿湿裤子的幼儿。
12. 如厕环境不适宜个别幼儿。
13. 缺乏卫生意识。
14. 因怕麻烦而减少幼儿洗手的次数。
15. 忽视对幼儿洗手的细节指导。
16. 剥夺幼儿解决问题的机会。
四、进餐活动
1. 不断地催促幼儿进餐。
2. 进餐过程中批评幼儿。
3. 对食物过敏的幼儿关心不够。
4. 进餐习惯指导不到位。
5. 让幼儿捡起掉在桌上的饭菜吃掉。
6. 当众议论幼儿的家庭隐私。
7. 喂辣椒酱刺激幼儿食欲。
8. 把个人情绪带到幼儿园。
9. 无效的警告。
10. 不当的批评。
五、教学活动
1. 活动准备工作不到位。
2. 完全按照教材内容,不该逾越。
3. 缺乏自主设计活动的灵活性。
4. 以教师预设限制幼儿的想象思维。
5. 重视书本知识,轻视幼儿兴趣。
6. 以权威者的身份要求幼儿。
7. 个别教育的误导。
8. 将个别问题共性化。
9. 缺乏机智应变的能力。
10. 无视教育保护。
11. 指导语选用不恰当。
12. 操作示范不到位。
13. 对幼儿做出负面的定性评价。
14. 教学中只关注能力强的幼儿。
15. 分组教学中引导不到位。
16. 只备教案,不备教具。
17. 只有口头承诺,没有落实延伸环节。
18. 忽视环节间过渡语的巧妙运用。
19. 失信于幼儿。
20. 急赶活动流程,轻视学习习惯培养。
21. 封闭式提问让幼儿失去学习兴趣。
22. 重灌输,轻探索。
23. 提问和回应缺乏引导性。
24. 提前彩排公开课。
25. 美术活动中追求整齐划一的作品。
26. 为结论而教学,忽视幼儿的真实体验。
27. 以孤立惩罚幼儿。
28. 靠“镇压”维持课堂纪律。
29. 提问缺乏严密性。
30. 只强调分组,忽视了对组内分工的指导。
31. 对幼儿作品评价的内容和方式单一。
32. 依个人喜恶评价幼儿作品。
33. 忽视幼儿的经验准备。
34. 剥夺个别幼儿参与公开课的权利。
35. 选材超过幼儿的接受能力。
36. 让幼儿以打还打。
37. 提出的问题偏离目标。
38. 预设不到位,过程难灵活。
六、区域与游戏活动
1. 区域活动的材料和形式单一。
2. 区域活动内容缺乏挑战性和发展性。
3. 活动区成品与半成品比例不当。
4. 未能及时调整活动区的规划。
5. 忽视了对活动区的人数限制。
6. 区域设置与主题活动割裂。
7. 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缺乏艺术。
8. 突然介入打乱幼儿的活动计划。
9. 把进区卡集中放置在一个地方。
10. 区域活动材料好看但不能玩。
11. 干预幼儿都自主选择。
12. 把禁止玩游戏作为惩罚的手段。
13. 不珍视幼儿的活动成果。
14. 越俎代庖降低幼儿游戏的乐趣。
15. 自作主张改变区域的设置。
16. 呵斥不按时结束游戏的幼儿。
17. 游戏材料不适合幼儿操作。
18. 把活动结果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
19. 亲自动手代替规则教育。
20. 区域活动学习性大于游戏性。
21. 忽视幼儿才是游戏的主角。
22. 游戏情境与现实生活不符。
23. 不干预、不指导。
24. 随意丢掉奖励给幼儿的小贴纸。
25. 安全准备工作不到位。
26. 多智力游戏,少操作和户外游戏。
27. 游戏缺乏创新的玩法。
七、午睡活动
1. 过分关爱幼儿。
2. 缺乏对睡眠环境的营造意识。
3. 重视起床速度,轻视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
4. 把爱哭的幼儿关进小屋子。
5. 忽视对幼儿睡姿的教育。
6. 让值日生管理幼儿。
7. 午睡检查工作不到位。
8. 交接班环节出差错。
9. 太相信自己的判断。
10. 午睡室没有开窗通风。
八、离园时刻
1. 回应家长的态度与方式有误。
2. 离园时让幼儿热闹起来。
3. 离园时让幼儿无所事事地枯坐等待。
4. 否定个别幼儿的活动需求。
5. 漠视晚接幼儿的情感。
6. 不能准确说出幼儿被谁接走。
7. 让家长的“等”缺乏温情。
8. 没有慎重对待班里的插班生离园。
9. 将幼儿间的矛盾延伸到家长身上。
10. 当众向家长告状。
11. 不会与爱面子的家长沟通。
九、其他活动
1. 缺乏参与教研活动的热情与目标。
2. 教研活动中评价他人的语言欠妥。
3. 以照抄文章作为指导提升经验的捷径。
4. 忽视幼儿年龄特点,匆忙开展社区活动。
5. 社区资源利用缺乏选择性和合理性。
6. 家长助教活动的准备、组织不到位。
7. 顾及安全、只允许部分幼儿参与社区活动。
8. 社区资源利用缺乏层次性和持续性。
9. 不善用网络环境为家园服务。
10. 过于依赖网络搜素,不思考、不加工。
11. 为了技术而技术。
12. 信息素质低,学习无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