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主题活动的交替开展,根据我班实际情况和幼儿需要,为了使我班创设的游戏活动区域发挥它的最大价值,能满足幼儿发展的不同需要,从而促进幼儿真正地发展,我们在此期间围绕主题活动对游戏活动区域的材料和环境的不断调整,尽可能地提供孩子们充分的活动条件和发展空间,让孩子们在游戏活动区域中能有所动,有所想,有所思,有所悟。
一、利用主题活动契机,布置相关区域
近阶段我们开展的主题活动是“我找到了春天” 预期总目标:
1、从自身及周围环境等的变化中,感受初春的到来,了解春天的基本特征。
2、在种植等活动中,感知春天是个万物生长的季节,感受春天的美。
小目标:
1、鼓励幼儿从自身及周围环境等的变化中,感受初春的到来,了解春天的基本特征。
2、从多角度(绘画、声音、肢体、语言等)来引导幼儿表达自己寻找到的春的信息。……
这个主题里,我们走出教室,走出幼儿园去感受春风的抚佛,去领略阳光的暖意,去寻找春的足迹。菜地上,花丛里,小树旁,我们在植物里寻找春天;小蝌蚪、小蝴蝶,西瓜虫,我们和动物玩春天的游戏!春天多么美、春天多么好,我们把找到的春天带进幼儿园,带回教室,用我们的双手去装扮春天。让春的气息充满在我们身边的每一个空间。
二、考虑操作目的,注意材料投放拓展幼儿的思维
在投放材料时孩子不是为了玩而玩,教师也要为孩子考虑它的目的,也就是富有情趣。这样孩子的兴趣更高,更能拓展孩子的思维。下面就举几个例子:当前中班年级开展的主题活动“我找到了春天”中的一节美术课《美丽的风筝》,手工活动对于幼儿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课堂上的30分钟是很难很好的完成目标要求的。于是我就把活动放到了美工区让幼儿得到了更好的巩固。
我们的识字和阅读是放在一起的,我理想中的环境应该是一块小小的坐垫,一张舒适的木椅,一缕温暖的阳光,构成安静而温馨的阅读环境。语言图书区是小朋友发现语言魅力、产生阅读兴趣的惬意之地。
三、利用创造性游戏挖掘幼儿兴趣
幼儿园的游戏理论发展到现在不再是满足于孩子无目的的盲目玩耍。游戏课程不是玩的代名词,而是研究如何使游戏成为孩子自发产生、自由选择、弹性发展、积极互动、乐在其中的自由探索课程。
在“蝴蝶找花”的音乐中,幼儿按照教师设计的背景和图片进行游戏。由此可见幼儿已由在教师导演下的被动模仿,转变为在教师帮助与支持下的自主活动。在这样的表演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策略对幼儿主体性的发挥起着重要作用。
四、让幼儿在情趣化的环境中学会探索
《纲要》中提到: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饲养角也属于环境创设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在自然角里放有小鱼、小蝌蚪、小乌龟让幼儿饲养,结合主题,幼儿对小蝌蚪、小乌龟有更多的关注。通过让幼儿在饲养角饲养一些易于管理的小动物,使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管理小动物,并在长期管理小动物的过程中,渐渐了解熟悉这些小动物。
充满魔力的益智区给了孩子们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金钥匙,他们在其间自行操作、摆弄、摸索、尝试,在不断的发现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走进了智慧宫。在那奇妙的思维、有趣的想象中不难看出孩子们的天赋和潜能,感受到智慧的翅膀在翩翩飞舞。
春天是美好而多彩的,同样自由舒畅的美术和劳作活动把幼儿带人五彩缤纷的艺术殿堂,幼儿通过各种途径展现了自然的美好,印染的蝴蝶和图形拼贴的蝴蝶各展奇姿;不同底色的杨柳和吹画的桃花都那么妩媚;春姑娘的帽子则更夺人眼球。
让幼儿在情趣化的环境中学会探索,环境是潜在的老师,适宜的、情趣化的环境更容易吸引孩子去操作、去探索。在各个活动区,注意情趣化环境的创设。哪怕是小小的娃娃家,也尽量布置的温馨,舒适,绿色点缀着小花的桌布;小茶几上的插花;篮子里的新鲜蔬菜,都透着春天的气息。
主题活动与区域活动有联系又有区别,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关注的是区域中环境的探索和活动内容的挖掘;在主题活动中关注的是寻找兴趣点和合作研究、表达、表现。这两种活动经常会互为融合,幼儿可能在某一活动区中发现兴趣点,生成主题并扩展其他区域,也可能在主题活动中形成分工,分散到各个区域中进行探索、表达、表现,并转化为区域活动的主要内容。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人的发展产生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区域活动做为幼儿园众多活动中的一个环节,它的创设,不仅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最佳的教育环境(不同的活动角、丰富的游戏操作材料、和谐自由的氛围),而且对促进幼儿的智力、情感、社会性语言及动作的技能发展是大有益处的。主题下的区域活动能让幼儿自主的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情感、想法、意愿,做一个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社会的主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