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环球网上看到一篇文章,《家委会管得也太宽了》,拜读之后,颇有同感。
文末的观点十分犀利,用语也很尖锐,直指当下家校矛盾当中的一个怪现象:家委会的异化。
文章来源是央视网,环球网转载,可见主流媒体对于某些异化了的家委会,态度不再是和风细雨式地隔靴搔痒,而是旗帜鲜明地展开了批判!
把家委会的某些行为定义为“肆意妄为”,把它定性为“少数家长与学校搭关系的平台”,把它的功能界定为学校“甩锅责任、’绑架’家长的渠道”,把它的作用表述为“增添教育焦虑,损害教育公平”。
不得不说,这一次,主流媒体对家委会是真开火了!
到底是咋回事呢?这要从长沙市周南梅溪湖中学的一份文件说起。
在《长沙市周南梅溪湖教室空调安装方案及管理办法》中,学校提出:
1,家长自愿出资为教室添置空调,学校同意;
2,学校指定统一品牌、型号及数量,便于维护管理;
3,电费由家长自愿出资充值购电;
4,毕业后空调由家委会捐赠给学校统一处理。
其它涉及到空调安装、保修服务等事宜一概无需家长操心。
简言之,该校要购置一批空调,但买空调和用空调的钱都由家长出,学生毕业后,空调也算作捐赠给学校。
家长们感叹:
空调是我买的,电费是我掏得,最后连空调如何处置都帮我想好了,让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学校做了什么?
慷慨地“同意”家长“自愿”做出上述举动。
乍一看,不知道情况的人还要对学校感恩戴德呢!
真可以,居然“同意”了家长这么多“自愿”的请求!
但,这真的是家长“自愿”的吗?
背后的真相是,各班家委会将这种违背多数家长意志的行为合理化了。
除了家委会的一帮子人之外,其他家长恐怕都是“被自愿”了。
一台空调9600元,家委会主任在班级群里向每位初一家长收取200元班费。
说实话,如今200元对于绝大多数家庭来说并不算什么,家长都能掏得起,但掏得起不代表掏得情愿掏得甘心。
现在的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一掷千金眉头不皱一下的比比皆是,但那是家长的自主选择。
我乐意花的钱,花再多也舒坦;我不乐意花的钱,花一毛两毛也窝火。
问题是你不情愿还无处表达,如果你敢在群里表示不交这份钱,非但家委会的一些成员会唱红脸,向你发起“舆论战”。
用各种话语来羞臊你甚至威胁你,班主任或相关教师也会出来唱白脸,对你旁敲侧击,而其他家长也多半佯作隐身,让你孤立无援,最后不得不从。
与其牛不喝水被人强摁了头,不如随大流,迟交早交迟早要交,早低头晚低头早晚要低头,还拧巴什么劲儿?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忍一时风平浪静,成了许多家长的座右铭;别人能出我为什么不能出,别人不出头我为什么强出头,成了许多家长的口头禅。
家长委员会,本来从其定义上面来说,就应当是坚定不移地站在家长这一边,替家长出面与学校、老师来进行沟通、协调的。
这才是家委会的最初功能,也应该是唯一功能。
毕竟,学校是法人单位,家长却是个人。
孩子在学校受教育,大多数家长心里会自觉不自觉地矮化了自己。
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让家长在学校和老师面前容易成为相对弱势的一方。
家委会的成立,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
长沙教育局叫停
接到问题反映后,市教育局高度重视,马上联系学校核实情况,并要求学校立即整改。
学校立即召集后勤部门、年级组还有班级的家委会代表开会,制定了两个处置措施。
第一,由家委会立即发出通知,如果是还没有安装空调的班级一律取消安装计划;
第二,已经安装了的班级,再次征求家长的意见,如果意见不统一,就在5天之内拆除,并且把空调退货。市教育局也会持续关注这个问题的处理进度。
近日,湖南省教育厅、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湖南省财政厅、湖南省市场监管局、湖南省新闻出版局发布通知,进一步加强该省教育乱收费治理工作有关事项,其中就有:
加强对家委会的监管。各地各校要落实主体责任,严格规范家长委员会行为。学校(幼儿园)应加强对家长委员会的指导和管理,校长(园长)是第一责任人,分管德育工作的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
家长委员会不得以自愿为名收取学生或学生家长费用,学校和教师不得以家长委员会的名义组织收费、摊派或捐资。
加大违规收费行为的查处力度。各地要加强对教育收费的日常监督和定期检查,建立完善教育收费风险预警、信访受理、督查督办、公开通报及约谈机制,对发现的违规收费问题要及时移交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严肃处理。
建立健全问责机制,对收费管理主体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到位,损坏群众切身利益,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单位和相关责任人要严肃问责。
对学校和教师以家委会名义或家委会以自愿为名收取费用的行为,追究学校主体责任,视同学校违规收费。
对民办学校违规乱收费造成恶劣影响的,依法依规扣减招生计划、财政扶持资金等,直至撤销、吊销办学许可证。
由此不难看出,诸如违规组织家长为学校捐款买空调,不但不是家委会的真正职责范围,甚至还应是其行使职权监督和遏止的事项。
遗憾的是,时下包括该校在内的一些地方和学校的家委会,不仅没有做到忠实履职,对不合理事项坚决说“不”,反而成了某些应禁止行为的始作俑者。
前些天闹得纷纷扬扬的深圳某学校家委会,主动在家校群“众筹”买教师节礼物,被质疑操错了心。
而此次当事学校家委会帮学校“众筹”买空调,无论主动或被动,无疑又是一个操错心的典型。
说白了,家委会理应是家长们抱团取暖,与学校和老师平等对话的一个团体,代表的是全体家长的利益诉求。
家委会屡屡履职“越界”,让人警醒。
当前,更重要的是,积极采取措施,不能再让家委会沦为一些学校违规的“白手套”,不管是自愿还是被迫。
这就需要,家委会首先要正确看待和行使手中的权力,切实履职尽责守规,不负广大家长期望。
而地方有关方面,也要在家校共育尤其是家委会职责上,进一步出台可执行的“白名单”或“黑名单”,让家委会心中有数,进而行为有边界。
此外,作为教育主管部门,也需加大相关规章制度执行与监督力度,压缩和制止学校利用家委会行使违规事项的空间和条件,维护正常的家校共建关系。
然而,近些年来的实践表明,很多学校的家委会已经实质上异化了,少数家长费尽心机进入家委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帮自己家孩子赢得学校和老师的额外关照!
因为存了这份私心,他们必然会因私废公,捆绑全体家长的利益,替他们自己来达成讨好巴结学校、老师的意图。
学校的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的资源有限,不可能人人雨露均沾,向谁倾斜多一点,结果可能完全不一样。
一些家委会的成员借着近水楼台的机会,帮学校和部分教师干了不少难以启齿的恶心勾当,着实败坏了家委会的名声!
网上一度有句话叫:家长苦家委会久矣!呼唤取缔家委会的声音此起彼伏,一直也没有消停过。
不过,央视网这样的主流媒体用如此严厉的措辞来评价家委会,环球网全文转载,殊为少见。
由此看来,如果一些家委会再不回归本身职能,仍然“肆意妄为”,它离彻底“凉凉”恐怕也不会太远了。
对此你怎么看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