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免费课件,幼师得力助手!
教案、课件、资料,一应俱全!

数学区角活动中的教师指导

【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数学区角活动中的教师指导-幼师课件网第1张图片

  数学区角活动具有教学属性,但相较集体教学活动而言,它独立、分散,更加自由、自主,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时既要尊重幼儿,又不能放任自流。数学区角活动通常会将数学目标物化于有层次、多样化的材料之中,将数学核心经验渗透于操作活动之中。

     在数学区角活动中,幼儿可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自主选择、个别操作;教师则要注重观察,在了解幼儿的数学经验、操作水平和其他情况的基础上,以间接指导为主,以促进幼儿的自主发展。

  “串项链”是常见的一个数学区角活动,通常,教师会有意识地提供形状各异、大小不同、颜色丰富的木珠,引导幼儿用绳子将木珠串成“项链”,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幼儿学习归类,发展初步的概括能力,体验集合概念,形成“类”意识,并初步感知模式及其空间排列关系。现以小班数学区角活动“串项链”为例,阐述数学区角中教师指导的重点,以便更有效地推进幼儿的数学学习。

  一、观察陪伴,支持幼儿自由探索

  区角活动因为由幼儿自由选择、自主操作,因此给幼儿提供了充分的探索空间。为此,教师不能急于要求幼儿统一达到某一活动目标,或过多过早地干预、参与幼儿的活动,但也不能袖手旁观,任凭幼儿随意活动。教师要陪伴在旁,注意观察。

      教师的陪伴能给幼儿创造一个有安全感的环境,提供强有力的心理支持。教师陪伴时要仔细观察幼儿的活动表现,判断幼儿的发展现状与数学认知水平,以及时调整策略,给予幼儿更适宜、个性化的指导。

数学区角活动中的教师指导-幼师课件网第2张图片

  在“串项链”活动中,小班幼儿尤其希望有教师的陪伴。

     一是因为小班初期幼儿发展水平有限,尚未形成“类”概念,不知道如何进行归类,需要教师提供具体的实物作为归类标记,给予幼儿提示,从而帮助幼儿逐步建立起“相同特征”的意识,进而形成初步的“类”意识。

     二是因为有教师陪伴,小班幼儿会玩得相对持久些,并乐意将串好的项链向教师展示,体验成功与分享的喜悦。

     三是因为小班幼儿串项链的兴趣浓厚,但目的性、计划性不强,他们往往只满足于“串”的动作,偶尔会根据喜好选择某种颜色或形状的木珠,但过程中可能会随时更换、不断改变。

  二、材料暗示,鼓励幼儿自主操作

  材料是数学区角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教师可将某种标记或操作要求融合或嵌入到区角材料中,使材料具有暗示作用,隐含教育价值,如,能提示游戏的玩法、操作规则和要求,借此既增强幼儿自主探究学习的动机,也增强幼儿因充分挖掘材料的价值而产生的成就感。

      教师要了解幼儿的困难,分析幼儿的已有经验,提供材料时要注意难度差别,小步递进,留给幼儿足够的自主探索空间。教师可将“教”隐于材料,期待能转化为幼儿自主的“学”,以促使幼儿在操作过程中主动寻找方法、运用策略,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增强逻辑思维能力。

  在串项链时,教师不能强求幼儿按照统一的要求去操作,也不宜苛求幼儿必须串出不同的项链,而应给予一定的暗示,适当提供范例,重在鼓励幼儿自由选择适当的材料进行操作,不断尝试多种串珠方法。

      比如,教师可在每根绳子的尾端串上不同颜色或不同形状的木珠作为标记,暗示幼儿可按照这个颜色或形状归类串珠。又如,考虑到材料所具有的层次性,教师可提供绳子,鼓励幼儿自定标准归类串珠。渐渐地,幼儿能根据木珠颜色或形状标记将同色的木珠不分大小、形状串在一起,或将同种形状但大小不同、颜色各异的木珠串在一起。

     有的幼儿也许能排除干扰,根据颜色或形状标记进行同色同形的归类,但个别幼儿也许仍然只能随意地将大小、颜色、形状不同的珠子串在一起。教师此时可挑出串有颜色或形状标记的绳子暗示幼儿;如果幼儿的操作还是比较随意,教师可进一步提供半范例底板供其参照;如果幼儿借助半范例底板操作仍有困难,教师则可提供全范例底板,供其模仿学习。

  在“串项链”活动中,为了鼓励幼儿积极运用模式规律串珠,教师特意在绳子尾端系上两种颜色或两种形状的木珠作为标记,以引导幼儿尝试间隔串珠,同时教师还准备了串好的项链半范例和全范例供幼儿参考。

      一般而言,幼儿对颜色比较敏感,他们最先掌握的往往是“按颜色归类”,接着能够“按形状归类”,但通常还不能完全排除大小的干扰。实践表明,幼儿一般会从按照两种颜色间隔串珠逐渐过渡到按照两种形状间隔串珠,直至按照同等颜色和同等形状间隔串珠。

  三、问题启发,促进幼儿有效反思

  问题启发是教师常用的指导策略,也是教师与幼儿互动的常用方式。教师仅仅依靠幼儿的操作结果,并不能充分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而幼儿的操作行为也不能完全体现他们的数学思维发展水平。

     因此,教师要有目的、有重点地通过向幼儿提简要明确的问题适当介入,以促进幼儿反思,这样既能帮助幼儿在操作中理解数学内容,也能帮助教师进一步了解幼儿的想法。

  虽然不同幼儿可能会产生相同的操作结果,但其中反映出来的思维发展水平可能是不同的。比如,两位幼儿都串好了项链,教师询问道:“你是怎么串的?”甲幼儿说“把一样颜色的串在一起”,乙幼儿则说“一个接着一个串”。这里表明的是,甲幼儿已意识到了操作的核心经验,所以表述出了“按颜色归类”的操作要求;乙幼儿则只是从动作层面来表述的,并没有意识到活动中蕴含“类”的核心经验。

      为此,教师继续问他俩:“你俩串的项链一样吗?”以引导幼儿发现这其中的“颜色不同、形状不同、长短不同”,进而形成“类”的意识。提问引导有促使幼儿反思操作、相互学习,并有意识地按某种特征归类串珠的作用,也有利于教师分析幼儿是否真正理解了相应的数学概念。

  四、语言强化,巩固幼儿的自我经验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师幼互动的重要媒介。在数学区角活动中,教师要注意给予幼儿语言表达的机会,以提升他们的相关经验。例如,让幼儿表述活动过程,以更好地帮助幼儿整理思路,增强幼儿对相关数学概念的认知。教师也可通过幼儿的语言表述来了解幼儿操作中的思路及其思维发展水平,以便提供进一步的指导。

  比如,串项链前,教师可让幼儿先想一想、说一说“准备串一串什么样的项链”,以促使幼儿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操作。串项链时,可让幼儿边操作边说说串珠的方法“一个红接一个红……”或“一个红、一个绿……”,在诵念中强化类别意识,表达出木珠串的类别特征或排列规律。“项链”完成时,可请幼儿介绍并指读“红蓝、红蓝……”“方圆、方圆……”,让幼儿在反复诵念中自我检查,养成操作后用语言表述的良好习惯,进而巩固对模式规律的认识。

  在数学区角活动中,以上四种策略是相互联系的,它们各自发挥不同的作用,又共同实现指导、推进幼儿数学学习的目的。在活动中,教师既是幼儿兴趣的激发者、幼儿关系的协调者、幼儿喜悦的分享者,又是幼儿活动的支持者,也是幼儿发展的引领者。只有因人而异、因时而变、因材施教,才能真正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数学区角活动中的教师指导-幼师课件网第3张图片
投稿邮箱:zkyjssedu@126.com 分享是一种美德!
长按下方图片关注幼托学堂
数学区角活动中的教师指导-幼师课件网第4张图片
免责声明:本平台所刊发、转载的文章,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与本平台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在看 更好看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幼托学堂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
幼师课件网 » 数学区角活动中的教师指导
分享到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