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家长应给孩子设立一些规矩,一方面是规范他们的行为,另一方面是为他们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但孩子和成年人不一样,他们不一定能理解规矩的含义,也不一定会认真遵守规定。因此,在家中约法三章需要讲究方式方法。
一、设定规矩需要参考孩子的意见
由于家长和孩子所处的地位不同,导致在某些问题上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当家长一厢情愿的设定了某些不合实际的规则,可能使孩子无法有效的遵守,严重的话会让孩子对规则产生抗拒心理。
因此,所有的规矩除了要给孩子讲清理由,也要和孩子一起商量探讨,尊重他的表达权和个人意愿,尤其是那些非强制性规则。在民主氛围中长大的孩子更懂得尊重他人,规则容易内化,实行效果好。
比如,规定孩子的起床时间时,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列出起床后需要做的事情,然后倒推出起床时间,如果想晚起十分钟,需要压缩哪部分时间,具体怎么做,最后定出最终的起床时间来。
二、规矩内容要明确,有可操作性
孩子的理解能力和理解方式不同于成人,为了尽可能避免执行中的误解,设定的规矩内容要清晰且可执行性强。举例来讲,如果想培养孩子自己收纳玩具的习惯,就要明确告诉他,什么玩具收在哪个位置,怎么收。你们可以一起画出或者写出玩具收纳的规则、步骤,贴在墙上,时刻提醒。
三、讲清楚不守规矩的后果
为了让家庭规则能够有效的被孩子遵守,在设定规则时,家长需要将不遵守规矩的后果讲清楚。比如起床问题,可以告诉孩子:“妈妈要先送你上学,然后要赶去上班,如果因为你的磨蹭而让妈妈上班迟到,单位就会扣工资,那这个月你的零花钱就要减少或者被扣。”
四、没守规矩时,也不要给他贴标签
孩子毕竟是心智不成熟的幼儿,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还没有发展成熟。如果立下的规矩,孩子做不到,家长可以三令五申,或者换用别的方法,但不要给孩子贴标签,比如:“你就是笨,这都做不到”“你就是起床困难户,真烦人”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