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幼儿受到家长或者外界环境干扰,会产生自私行为,如果对孩子出现自私行为不加以教育,会使得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负面行为:
1、不讲公德
公德是指广大公民在社会生活中所应遵循的道德准则,不讲公德的行为有很多,比如当你在认真学习时,旁边的人却只顾自己娱乐,把音响开的很大声;有的人会把自家楼道打扫得干干净净,有的人却在楼道内乱丢垃圾;还有的像乱穿马路、乱扔果皮纸屑、随地吐痰等都是不讲公德的表现。
2、盗窃、剽窃
经常伤害他人利益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这种人久而久之会更多体会到“不劳而获”的快感,在他们长大后对于实际物品,可能产生盗窃的念头;对于知识财富,也可能产生剽窃的想法,总之,一旦对于想要占有的东西,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而是通过歪门邪道来取得。
3、难以体恤他人
自私的人很难从他人的角度出发,感同身受对于他们来说简直是难于登天。自私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如吃饭、学习、娱乐都只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尽可能使自己获利而不去考虑他人是否会收到损害。这种不良情绪甚至会影响其对待自己的亲人也是如此,如果说对待不认识的人表现出一种冷漠,尚且可以理解,可以归咎于当事人的性格特点。但如果对于自己最亲近的人也以自私的行为对待,从道德的角度来说,真的是一种莫大的过错。
4、不合群、受排挤
没有人会真心地喜欢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就算有人愿意亲近这个人,那也只会是一种对他的“利用”,不可能出于真心。在别人看透一个自私的人后,会从多个方面排挤他,而自私的人从本身来看,也难以合群,因为他在集体生活中过多地注重自身的利益,这种情况会在无形中伤害到他人。
对于自私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更会从多个方面使自私的人“自食恶果”,因此,对于幼儿的自私行为更应当尽早处理、科学引导,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教育,所以父母、老师在日常生活中要用心地教育和引导孩子,让孩子学会分享和感恩,以此来防范自私行为的发生。这样,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才能获得别人的信赖和帮助,自己也能感受到快乐。
投稿邮箱:zkyjssedu@126.com 分享是一种美德!
长按下方图片关注幼托学堂
免责声明:本平台所刊发、转载的文章,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与本平台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