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公众号:学前派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xOTYxMjg1Mg==&mid=2657735262&idx=2&sn=77ca2c08ab1c4bee534897b0311993c6
语言是在运用中学会的。说到学语言,很多家长都会想到让孩子看书写字、听故事、讲故事,现在甚至还有很多语言训练班。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聊天、说话,甚至吵架拌嘴,都是学习语言的好机会。
日常交流中,很多生活对话都会让孩子体会到语言也“好玩”。
增加词汇量是基础
词汇是语言发展的基础,但学词汇可不是念字卡、认字。
生活中,增加词汇量的最简便的办法是对话。
和儿子交流时,我从来都不用儿化语,饼干就是饼干,不是“饼饼”。一些儿子听不懂的词汇,我也会耐心解释。
当然,不仅对成人,对幼儿来说,阅读也是增加词汇量的有效途径。
只不过,适合孩子阅读的不是以字为主的书,而是带文字或不带文字的图画书。
我在儿子很小的时候,就和他一起阅读图画书,现在他5岁半了,已经通过阅读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词汇。当词汇积累达到一定的量之后,他就不仅喜欢讲刚听到的新词,有时候还会自己造新词、编新句。
要知道,有了足够的词汇量,才能把说话当成游戏。
多与孩子平等对话
作为父母,平时要对孩子说的“有趣”的话保持敏感,而且要抓住机会就势问下去。
说新鲜的“好玩”话,在我家可是件颇让人得意的事儿。
有一次,儿子读《一片批萨一块钱》,立刻就被里面的句子吸引住了。等到晚饭时,他一边吃着姥爷做的菜,一边夸奖:“吃了姥爷做的菜,好像阳光在按摩我的胃,感觉就像在天上飞”。
姥爷听到这样的溢美之辞,当然大喜,问他:“这么好吃啊,还有什么感觉?”
小家伙更加要卖弄自己的词藻,赶紧继续说:“吃了姥爷做的菜,嘴里好像有云在飘;肚子里好像有星星在笑。”
姥爷听了笑得合不拢嘴。
这时,儿子打了个饱嗝,连忙说:“你们听嘛,这就是星星的笑声。”
要是姥爷只是“大喜”而没有追问“还有什么感觉”,儿子恐怕说不出最后那句最精彩的“星星的笑声”。
学习新词要与生活联系
学习词汇一定要和孩子的生活相联系,这样孩子不仅能学会新词,还会因为新鲜的词语改掉一些不好的习惯,可谓一举多得。
以前,儿子总是喜欢说“马上,马上”,但每次说了,还是拖拖拉拉。我问他:“你知道什么是‘马上’吗?”他歪着头想了想,说:“马上,就是嗖地一下跳上马的意思,就是很快的意思。”虽然字典上不是这个解释,但儿子至少说出了很快的意思,这是没错的。
儿子说着,还做了一个飞身上马的动作。我觉得机会来了,假装困惑地看着他:“可是,你每次说马上,都不是嗖地一下过来,而是慢吞吞、慢吞吞地。妈妈觉得,你上的不是马,是大象吧。”儿子一听,立刻乐了。他肯定也明白了我话里的讽刺。
没过多久,我叫儿子过来,儿子立刻说:“马上!哦,不对,是大象上。哦,不对,恐龙上。”我还没弄明白他在说什么,他就笑呵呵地跑过来,说:“妈妈,这个话好笑吧。马上,就是嗖地一下,很快;比它慢一点就是大象上;最慢的,就是恐龙上了。”
原来这家伙又在自己造词了。
我说:“这次你过来得很快啊,是‘马上’了吧。”
他摇摇头说:“no,no。这次太快了,是绵羊上,上绵羊要比上马更快吧。”
“那最快的是什么呢?蚂蚁上吗?”
“对,没错。”
这样,儿子把自己的反应速度分成了蚂蚁上、绵羊上、马上、大象上和恐龙上五档。
每次我叫他,他就给出一个确切的反应时间。虽然是自造的古怪词汇,却也是他自己度量时间的标准,形象生动又管用。
父母要学会把语言当作游戏,让孩子在玩味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语言,这样孩子的语言才会更丰富更灵动。
文章摘编自《学前教育》家教版
原文作者 孙莉莉
改编 程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