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基于幼儿的经验创新民间体育游戏的玩法,使幼儿越玩越爱玩、越玩越会玩呢?我们对此进行了尝试。
一、改变游戏的基本动作,创新玩法
玩民间体育游戏常常能练习某一基本动作技能,如”斗鸡”主要练习单脚跳,”丢手绢”主要练习追逐跑,”老鹰捉小鸡”主要练习躲闪走和跑,等等。在开展游戏时,教师可以基于游戏的玩法、幼儿的经验,尝试改变游戏的基本动作,以此拓展游戏玩法。下面以游戏”揪尾巴”为例加以阐述。
1、原有游戏的基本动作分析
“揪尾巴”原有的玩法是两个幼儿面对面站着,左右移动、互相躲闪着去揪对方的”尾巴”,主要发展灵敏性。但幼儿由于左右移动、躲闪的能力及身体的灵敏性还不够好,不易掌握这样的玩法。基于此,教师尝试改变游戏的基本动作,让幼儿基于原有经验、原有发展水平开展游戏。
2、创新玩游戏片段
片段一:揪尾巴
情景描述:
教师交代游戏玩法:”今天,我们要玩揪’尾巴’的游戏。我们用毛线绳当尾巴,请你们将毛线绳对折塞进后背裤腰里。哨声一响,你们就去揪别人的’尾巴’,同时要保护好自己的’尾巴’。哨声第二次响起时暂停游戏。”
游戏结束后,教师请没有被别人揪掉”尾巴”、却揪了别人”尾巴”的思思说说自己的经验。她说:”我看到有人背朝着我,便去追赶他,等快要赶上了,便加快速度追上他,一把揪下他的’尾巴’。别人要揪我的’尾巴’时,我就快跑,不让他追上我。”教师肯定道:”看来要揪到别人的’尾巴’,一定要跑得快。”第二次游戏时,幼儿跑步的速度明显加快,躲闪能力明显提高。
分析:
游戏前,教师并没有说明”揪尾巴”游戏的身体活动方式,只是告诉幼儿游戏规则。游戏中,幼儿听到哨声后马上四散追逐揪同伴的”尾巴”。可见,幼儿能基于自己的经验选择适宜自己发展水平的运动方式。
片段二:揪兔子尾巴
情景描述:
幼儿在揪”尾巴”的过程中提出:”老师,能不能变成像小兔一样的短尾巴?”教师问:”为什么要变呢?”幼儿说:”兔子尾巴短,不容易被揪掉。”教师说:”这个想法挺好的。怎么变呢?”幼儿说:”把绳子对折再对折,尾巴就变短了。”教师又问:”小兔是怎样运动的?”幼儿纷纷用”剪刀手”当小兔耳朵,双脚并拢跳。教师说:”你们的手都变成小兔的耳朵了,那用什么揪尾巴呢?”经教师提示,幼儿说:”小兔有四条腿,我们的手可以变成前腿,手撑地跳跃。”后来又有人提出,可以戴上兔子头饰,双脚并拢跳去揪同伴的”尾巴”。
分析:
幼儿自然地将尾巴与动物的运动方式联系起来。教师接纳幼儿的想法,并引导幼儿分析如果将兔子的角色引入游戏,他们的身体活动方式将从跑转变成手脚撑地跳跃或双脚并拢跳。一旦游戏的基本动作发生变化,玩法就会发生变化,锻炼价值也就会发生变化。因此,游戏中教师要注意捕捉幼儿的想法并进行价值判断,促使幼儿不断生成既反映幼儿经验又富有教育价值的玩法。
片段三:揪鳄鱼尾巴
情景描述:
后来,幼儿在游戏中又生成了揪小狗、揪小马尾巴的游戏。于是,教师问:”森林里还有什么动物有尾巴呢?”幼儿纷纷说有鳄鱼、老虎、大象、松鼠等。教师说:”那我们今天就来玩在森林里揪尾巴的游戏。”幼儿欢呼起来。教师与幼儿讨论用什么布置森林,幼儿说可以在场地上四散摆放凳子,把凳子当作森林中的树木。场地布置好后,教师问:”你最想扮演森林里的什么动物?”丫丫说:”我想扮演鳄鱼。”其他幼儿表示赞同。哨声一响,”鳄鱼”们迅速匍匐前行,他们为了躲避”树木”改变爬行的方向,同时注意观察同伴的”尾巴”,力争揪到”尾巴”。后来,幼儿感到学鳄鱼匍匐移动速度慢,不容易揪到同伴的”尾巴”,又想学手脚撑地移动速度快的老虎等等。
分析:
教师对幼儿前期的玩法进行价值判断,根据游戏的发展需要进行了适当预设。在”森林”中揪”尾巴”是一种有障碍的运动,能进一步发展幼儿的躲闪能力及灵敏性,让游戏更富有教育价值。3.创新玩游戏的经验
该游戏能生成系列玩法,与教师基于幼儿经验进行引导有关。教师没有示范游戏的基本动作,而是顺应幼儿有关动物尾巴和动物行走方式的经验,让幼儿自主决定游戏中的基本动作。幼儿在游戏情境中发现问题、产生想法,教师则进行价值判断,将幼儿的想法纳入游戏并加以引导,既创新了玩法,又让游戏更具教育价值。
二、改变游戏的场景设置与游戏规则,创新玩法
在体育游戏中,不同的场景设置能产生不同的运动路线,不同的游戏规则能产生不同的玩法。教师可尝试通过改变场景设置与游戏规则,不断创新玩法。下面以游戏”抢椅子”为例加以阐述。
1、原有游戏的场景设置与游戏规则分析
该游戏的玩法是:将椅子摆成一圈,幼儿听音乐围着椅子按顺时针方向跑。音乐停止时设法抢到椅子坐下,未抢到椅子者被淘汰。因此,该游戏具有排他性,只有小部分幼儿有机会参与游戏的全过程。
教师尝试引导幼儿改编游戏的淘汰规则与椅子的摆放方式,创新玩法,让每个幼儿自始至终都有机会参与游戏。
2、创新玩游戏片段
片段一:抢椅子游戏真的不好玩吗
情景描述:
教师说:”今天我们来玩抢椅子游戏。”幼儿纷纷说不好玩。教师问为什么,幼儿说:”没有抢到椅子的人就要被淘汰,只看别人玩没意思。”教师说:”那我们今天就玩不淘汰的抢椅子游戏。”幼儿马上兴奋起来。教师问:”以前玩的时候为什么有人被淘汰?,”幼儿说:”有一个人没有椅子坐。”教师问:”那如果我们今天玩不淘汰的游戏,要多少张椅子?”幼儿说每个人都要一张椅子。教师马上建议孩子摆好场地。于是,幼儿将一张张椅子背朝里紧挨着摆成了圆形。教师又问:”有什么办法知道谁赢谁输呢?”幼儿说:”谁最慢坐下谁就输。”教师问:”你们觉得数到几结束就算输?”幼儿说:”数到5。”
游戏开始,幼儿听鼓声顺时针走和跑,鼓声快时幼儿绕着椅子跑,鼓声慢时幼儿绕着椅子走。鼓声停,教师开始数数,幼儿马上抢椅子坐。教师数到5,没有坐在椅子上的幼儿为输者,但不淘汰出局。游戏结束,教师问幼儿有没有遇到问题。星星说:”跑步时很拥挤,不好跑。”教师问:”那可以怎样解决?”玲玲说:”把椅子分开些摆。”教师说:”这个建议很好,把椅子往外搬,圆圈就会更大。”
新一轮游戏开始了,鼓声快时,幼儿能撒开腿跑步,鼓声慢时,幼儿走着也不拥挤。玩了两次,教师观察到能力弱的那几个幼儿总来不及坐下。游戏间歇时,教师提议改变摆放椅子的方式,大部分椅子背朝里,另几张椅子背朝外,然后输者、赢者分开,输的人在椅子内圈抢坐椅子,赢的人在椅子外圈抢坐椅子。在这次游戏中,能力弱的那几个幼儿也能顺利地在数到5之前坐到椅子上了。游戏结束,教师问:”这样好玩吗?为什么好玩?”星星说:”不会被淘汰了。”畅畅说:”很激烈,要跑得很快,不然来不及坐到椅子上。”丝丝说:”抢椅子时还要看哪里的椅子没有人坐,要赶紧跑过去,很惊险的。”教师说:”今天我们把玩法和摆椅子的方法变一变,游戏就很有趣了。其实,这个游戏还可以变出新的玩法。怎么变呢?你们想想,我们明天继续玩。”
分析:
教师通过与幼儿谈话,了解到幼儿不想参与游戏的缘由,然后与幼儿一起修订游戏的玩法和规则。教师在游戏中还观察到能力弱的幼儿来不及抢椅子,便提议幼儿变换椅子的摆放方式,建议能力弱的幼儿在内圈跑,以便他们也能迅速抢到椅子。而这些改变都是基于教师理解幼儿的游戏需求。因此,在游戏中,教师可根据幼儿的表现对游戏的玩法、规则、场景进行适当的改变,让游戏更适合幼儿。
片段二:把椅子摆成四排
情景描述:
教师说:”今天,咱们继续玩抢椅子游戏。以前我们将椅子摆成一个圈,今天我们把椅子摆成4排玩玩看。”幼儿迅速将椅子摆成了4排。教师问:”你们觉得这样可以玩抢椅子游戏吗?怎么玩?”丝丝说:”我们可以在椅子间穿来穿去地走、跑,鼓声一停,我们马上去抢椅子。”丝丝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分析:
幼儿潜意识中认为玩抢椅子游戏时只能把椅子摆成圆圈。为改变幼儿的思维定势,教师提议将椅子摆成4排。由于幼儿年龄小,缺乏变通设置运动场景的经验,因此教师可通过适当的预设,拓展幼儿的思路,丰富幼儿的经验。
片段三:椅子变成一横排了
情景描述:
幼儿把椅子摆成4排玩了两天后,教师启发道:”还可以怎样摆椅子玩?”晨晨说:”摆成一排,大家从远处一起跑过来抢,先坐下的人赢,最后坐下的人输。”大家同意按他的想法进行新的游戏。游戏开始前,幼儿自觉地站在起跑线上,哨声一响拔腿就跑,跑到椅子前急停,马上找椅子坐下。玩了几次后,欢欢提议:”能不能给有的椅子挂上圈,挂上圈的椅子不能坐。”教师说:”可以呀,你们自己决定要挂几个圈。”幼儿商量剩6张椅子不挂圈,也就是说14个幼儿只能坐6张椅子。教师说:”能坐的椅子只剩下6张了,你们要想办法全都坐下。能做到吗?”幼儿:”能!”游戏中,幼儿多人坐一张椅子,体验到了成功合作的喜悦。
分析:
幼儿想出把椅子摆成一横排,是基于前期把椅子摆成4排的经验。把椅子摆成一排的玩法将抢椅子与快跑有机结合,能发展幼儿的快速移动能力与灵敏性。幼儿看圈抢椅子的玩法,则淡化了竞争性,引发了合作需要。
片段四:只剩两把椅子了
情景描述:
看到幼儿之间合作得比较好,教师提议道:”能不能只用两张椅子?”有的幼儿说能,有的幼儿说不能。教师不置可否,说:”咱们试试吧。”第一次游戏,左边的那张椅子上成功坐下了7人,另一张椅子上因为有个幼儿坐歪而没有成功。教师引导没有成功的幼儿观察成功的幼儿,领会了要领,第二次抢椅子时全体幼儿都成功坐下了。这时,教师提出:”男孩和女孩PK,男孩坐一张椅子,女孩坐一张椅子,能成功坐下的都获胜。”这对女孩是一个挑战,因为女孩有9个,男孩只有5个。但是,善于合作的女孩也成功了。
分析:
教师提出用两张椅子玩游戏,是基于幼儿前期有多人共同坐一张椅子的经验。教师的引导丰富了幼儿玩抢椅子游戏的经验,让幼儿体验到了竞争与合作的运动精神。因此,教师在幼儿游戏中可观察、分析幼儿的情绪情感与发展水平,进行适当的引导,以拓展幼儿的游戏经验。
3、创新玩游戏的经验
该游戏能生成系列玩法,与教师动态地引导幼儿改变运动场景与游戏规则有关。首先,运动场景的设置从最初把椅子摆成圆形,发展到排成四横排、一横排,再发展到把两张椅子背靠背摆放。椅子的不同摆放方式引发了一个个新的玩法,运动路线也从沿圆圈走、跑,到四散走、跑再到直线快跑。其次,游戏规则从最初的输者淘汰演变成在规定时间内抢椅子,从一人坐一张椅子演变为多人坐一张椅子,再演变到男孩坐一张椅子、女孩坐一张椅子,幼儿经历了从竞争到合作的过程。在这一系列游戏中,幼儿始终情绪高昂,体验到了成功感与满足感。
小堂推荐
一、游戏与玩具是幼儿创新折“实验室”。
游戏是儿童创造性的源泉。儿童在游戏中自由想象,在一些物体与观念之间建立一些独特的关系和联想,这些特定的关系与联想往往是创造性发展的萌芽。
我国杰出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小时候爱玩泥巴,他曾用泥巴模仿制作机器模型,并捏出些世界上尚不存在的“机器”。这个游戏带我们的启示是:要鼓励孩子去别出心裁的玩,让他去做他喜欢的事,如折纸船、捏动物、放风筝、过小家家、收集石头、树叶、糖纸、贝壳、捉昆虫、饲养小动物以及集体游戏等,不要遏制孩子的玩兴。当孩子兴致勃勃地捡回一兜树叶,准备做细细的观察时,别给他“泼冷水”。因为孩子可能正在凭着自己浅拙的审美意识去欣赏、鉴别它的形态美、纹理美、色彩美,并思量着能否把它们做成一幅“艺术展品”!
孩子的不少即兴玩法除了能引起情绪上的愉悦外,还往往会有不少的新发现。比如吹肥皂泡吧,勤于思索的孩子会纳闷儿:“为什么泡泡一定是圆的呢?”“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漂亮色彩呢?”这时,我们就有了教育孩子的机会,还可以不失良机地向孩子介绍一些有关的科学道理:肥皂水有一种表面张力,它总是把泡泡的表面收缩成最小,而在一定体积的有形状的物体中,以球形的表面积最小,所以泡泡总是圆的。至于泡泡的色彩,其道理与彩虹的形成差不多,都是因光线折射和反射而生成的。这样,当孩子发现自己的好奇竟与科学道理相结合在一起时,心里会得到极大的满足。
孩子游戏时往往还会有美的创造。如他们在折叠糖纸,粘贴树叶,制作玩具,积木等过程中都能显示出自己的智慧。另外,变废为宝的成功又使他们的自信心得到加强。因此,我们应放手让孩子去游戏,让他们用积木构建公园、家具、立交桥等。因为,即使是最简单的游戏,也有助于孩子智力的开发和体验创造的快乐。
玩具是什么?
玩具是游戏的工具。儿童在游戏中学习,玩具是幼儿最基本的学习工具,是他们的“第一本书”。玩具在幼儿游戏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幼儿游戏的物质基础和物质中心。有了枪,幼儿可以玩军事游戏;有了积木,幼儿可以玩建筑游戏等等。在游戏中,幼儿的举止言行都是围绕着玩具这个物质中心发展的。它给幼儿带来无限的欢乐。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很重视儿童的玩具,他说:“游戏是儿童的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幼儿自制玩具对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是卓有成效的。制作玩具的过程是游戏的一个阶段。美国莱特兄弟在《我们是怎样发明飞机的》一书中回忆:“我们对飞机最早发生兴趣是在儿童时代开始的。父亲曾给我们一个玩具,用橡皮筋作动力,可使它飞上天空。我们仿制几个,都能成功地飞起来……”。一个小小的橡皮盘木制玩具,在莱特兄弟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人类上天的强烈愿望,从而促使他们用毕生精力从事航空事业。
由此可见,自制玩具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儿童制作玩具往往是从仿制开始的,逐渐发展到独立设计,创造新材料,制作出新颖的作品。制作玩具是为幼儿操作能力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极为有利的机会。
在制作过程中的模仿、想象和创造,一方面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另一方面使双手变得更加灵巧。因而,玩具既能改善儿童的认知结构,流动性未知欲,又能促使幼儿将知识、经验转化为创造初中,在提高操作能力的同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儿童的自信心和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所以说,游戏与玩具是孩子创新的“实验室”。
二、游戏体验是幼儿创新的原动力。
游戏体验是幼儿创新的原动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自主性体验:游戏中,幼儿充分体验了“自由—我想玩就玩,不想玩就不玩”或“我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孩子享有创造的自由。
游戏具有一种自由想象与创造的精神。正是游戏,它为幼儿提供了一种激励创造性思维的适宜气氛。在游戏中儿童可以“想我所想”、“抒我所抒”,不会由于“别出心裁”而招致同伴的耻笑与责怪。再加上幼儿特有的表现欲和好胜心,为使自己在无形的比较中“出人头地”而刻意求新,这必将使其思维具有创造性。
(2)兴趣性体验:游戏中,幼儿获得了无限的乐趣、新奇感与成功感。兴趣是幼儿创新的最好的老师:创新过程重于创新结果。
游戏使人愉快,正是幼儿在游戏中的愉快体验使得幼儿乐于游戏、乐于探索、乐于创新。如游戏中的“以物代物”(一根棍子夹在两腿之间就变成了木马;想当“警察”,没枪,怎么办?顺手拿起旁边的球拍或不是“枪”!)和“一物多用”(在玩娃娃家是,积木摇身一变成了香喷喷的煎鱼,当医生是,积木又是针!真是用之不尽!)等,这些都克服了物体的固有功能,训练了幼儿的发散性思维,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创造性。
游戏中,幼儿敢做敢为,不怕失败,勇于探索,勇于尝试,新奇感与成功感始终伴着幼儿,这些都明显有助于孩子自信心的建立。正是这种自信心,使得孩子有创新的“心向”。当客观条件适宜时,这种“心向”便会引导孩子走向创新之路!
(3)胜任感体验:游戏中,幼儿自己支配游戏主题、游戏情节、游戏角色以及游戏规则,体验了那份专著与执著,这是创新所必备的。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场面:为垒起一座高高的城堡,幼儿一次又一次地尝试。倒了重来,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最后终于达成心愿……在游戏中,孩子坚忍不拔地克服困难,不断索取,锲而不舍。这是因为,孩子认为自己能胜任游戏任务,所以才如此专著与执着。反之,则会注意力不集中,朝三暮四。
三、游戏方法是幼儿创新的“资本”。
游戏的创造性还体现在幼儿在游戏中寻找方法表达自己的设想。游戏方法构成了幼儿创新的“资本”。孩子们利用各种物品、构筑物以及语言、手势、面部表情去表达自己的构思。
语言对塑造游戏形象具有特别大的作用:它帮助孩子们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理解伙伴们的心情,使自己的行动与伙伴的步调一致。
游戏中实物操作有利于调动孩子的主动性。孩子的操作行为,一般是指借助某种物品、材料与玩具所
进行的探究活动。一些常见的不起眼的东西,在孩子手中便成了他们发挥想象力的工具,从而产生出各种独具创意的作品。在具体的行为中,他们凭借极其有限的材料、物品与玩具,依靠自己的想象,对其进行重组,再造活动。而且在操作过程中,他们总是不断地改变、不断地完善,直到认为合理才告结束。这种行为本身就带有十分明显的探究精神与创新意识。幼儿在操作中学会创新,从动口到动手——操作中学会探究,从动手到动脑——操作中学会思考。
游戏规则制约游戏的玩法。游戏规则又称为游戏方法。儿童对规则的把握是有关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在“自律”的水平上,幼儿能适当地变通游戏规则,以便游戏能顺利地进行下去。其实规则的也体现了幼儿有一定的创造性。幼儿也正是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及经验适当综合、简化、改编进行游戏、进行创新。
总的来说,由于游戏是一种典型的创造性活动和“个人自动精神的运动”,儿童即是至高无上的“国王”,又是虔诚无比的臣民。于是,游戏构成了儿童的人生实验室,从中培植人生观念,萌芽人生价值,在游戏中“自由与纪律”达到了最高统一。正如德国诗人席蔓所言:“只有当人是最充分意义的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并且只有当他在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全的人”。
游戏对于儿童,如同艺术,对于成人,不仅仅是对美的追求,更是人生价值的升华,因此,我们一定要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教育观,使自己成为创造型的教育者,真正做到站在儿童的立场上看待幼儿的游戏,正确对待幼儿在游戏中的创造性表现,从而把握好游戏这一幼儿创新教育的“天赐良机”。
漫话游戏活动与创新教育
导读:科学启蒙教育重视幼儿科学知识的发现性学习,充分体现幼儿学习的主体性,鼓励幼儿通过自身探索性活动去发现、解决问题,幼儿学科学是真正通过“做”来完成的。因此在科学启蒙教育中要注意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科学探索活动环境,以游戏为主要教学途径,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1、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任何幼儿都离不开游戏,创设一个良好的游戏环境对幼儿的成长非常重要。
2、在活动中,幼儿可以按照自己的愿望去构思、去建造。它融操作性、艺术性、创造性于一体,通过一系列的建构性游戏活动,有利于促进幼儿感知觉、动作、知识和智力的发展。
3、幼儿园教育教学既要重视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又要重视能力的培养,还要重视幼儿良好个性的培养,片面强调其中一点,都会妨害幼儿的全面发展。幼儿的创新能力离不开一定的知识结构,离不开一定的创新技能,也离不开创新个性的形成。营造培养创新意识的良好环境要贯穿到幼儿园一日活动环境中去。
投稿邮箱:zkyjssedu@126.com 分享是一种美德!
长按下方图片关注幼托学堂
免责声明:本平台所刊发、转载的文章,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与本平台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