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后恢复开学,幼儿园就一直处于紧张的防疫状态。孩子们之间保持一米距离,不能与好朋友亲密接触,连座位之间都要放上一面防疫隔板。在这样的特殊情况下,孩子们的游戏如何能恢复往日的生机呢?
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实验幼儿园(苏州湾园区) 中三班,防疫隔板上一个不起眼的洞洞被细心的孩子发现,在老师和孩子不间断的头脑风暴中,一场快乐体验与严谨思考并行的探索游戏就这样开始了……
这个特殊的学期终于结束了,幼儿园的生活是否因为疫情变得单调又无趣呢?会有什么奇妙的新发现吗?
疫情期间的幼儿园很不一样,孩子们需要自己独立入园,幼儿园里都要保持安全的“一米线”间隔,就连小桌子上也放着防疫隔板。孩子们似乎是安全了,可是他们开始变得不安分了,因为这并不是他们想要的。他们喜欢的是,仰望蓝天白云,肆无忌惮地奔跑,随心所欲地拥抱和欢笑。
环境资源是无声的老师,而疫情期间的特殊环境资源,正在为幼儿打造着一个不一样的学习契机。
01 /
突如其来的小洞洞
文文跑到我身边对我说:“老师,你快过来,板上面有一个洞洞。”说着,拉起了我的手,我赶忙走了过去。
其他几个小朋友听见了,也走了过来。“这里怎么会有一个洞洞呢?”大家都开始好奇起来。
“我只是想,看到对面的那个小朋友,我只是想看看是谁……”泽泽的这一句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嗯,我也想看看对面的小朋友是谁。”
“我想看看我玩积木的时候他在干什么。”
“现在的区域游戏真是太没劲了,大家都不能一起玩了。”
“我也想要一个洞洞,这个洞洞有点小。”轩轩说。
“那究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洞洞呢?要不我们一起去试一试吧。”我引导孩子们。
“好啊,好啊!”大家纷纷应和着。
于是,“洞洞”的探索之旅就此展开了,怎么样才能看到对面的小朋友呢?在孩子们一番讨论后,大家都觉得我们需要一个大洞洞。
关于“挖洞”这件事情,孩子们都有自己的办法。
泽泽说:“我可以用我的手来挖,我的力气很大,可以把这个洞变得很大很大。”
芊芊说:“我们还是用剪刀吧,美工课上我们都是用剪刀剪的。”
可是,这些办法似乎都不管用,板上的“洞洞”还是那个“洞洞”。
泽泽说:“要不,我们去木工坊找点工具吧,那里的工具可以割开木头,一定也可以割开这块板的。”
果然,木工坊里有很多的工具,孩子们找到了小刀、锯子,戴上安全手套,大家开始割起洞洞来。会是一个怎么样的“洞洞”呢?大家都很期待。
没一会儿洞洞割好了,oh,是一个“歪洞洞”,大家都笑了。
02 /
各种各样的洞洞
“也许我们需要画一个设计图,然后再来刻洞洞。”小武说。
听说要设计洞洞,大家都开始兴奋起来。
芊芊:“上次我们的洞洞太小了,而且一点儿也不好看,我想要挖一个爱心形状的洞洞。”
洋洋也表示赞同:“嗯,我也想要一个爱心形状的洞洞。”
小武:“我喜欢三角形的,我不喜欢爱心,女孩子才喜欢爱心的。”
泽泽:“我想要挖一个小船形状的洞洞。”
经过讨论,大家发现爱心型、圆形、十字形是大家选择最多的形状,也有小朋友会选择画一些小动物的头像等等。
我在纸上把孩子们讨论的内容一一写了下来,写好后,念给了孩子们听。“我们讨论了这么多的洞洞的形状,怎么告诉大家,大家才会知道呢?”
涵涵:“我们要不画下来吧。”
以往每次有讨论的时候,我都会请孩子们把内容画下来,因此孩子们已经养成了良好的记录习惯,于是孩子们开始在纸上设计起自己的洞洞来。画好后,我将孩子们的设计图展示了出来。
“洞洞”设计图
<<左右滑动查看>>
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试一试,便开始分组行动。
芊芊和洋洋刻了一会儿停了下来。“你看,这个转弯的地方有点难刻,这里被我不小心割破了。”
“我来帮你吧。”
洋洋打算帮助芊芊,但似乎不是很顺利。
泽泽因为有了上一次挖“洞洞”的经验,这次的方形刻得特别快,没一会儿,就和小武一起完成了。
“哈哈,我们第一名,我们已经刻好了。”
而另一组则开始商量谁来刻板,最后他们决定每人刻一条线,他们你一刀我一刀慢慢地刻了下来,过了一会儿,一个三角形刻了下来。
这时,芊芊和洋洋的圆形才完成了一半,泽泽提出去帮忙一起刻,芊芊和洋洋很高兴地答应了。
“啊呀,这个圆形太难刻了。还是我们的方形好刻一点。”
过了好久,一个不太圆的圆形刻好了。
“那为什么圆形难刻?三角形和方形却好刻呢?”我问孩子们。
“因为三角形小,圆形大。”
“不,是因为三角形和方形都是直线,圆形是弯弯曲曲的。”
“对,用小刀的时候,到了弯弯曲曲的地方,就很难刻了。”
大家都表示赞同,于是孩子们在记录表上将自己刚才操作的结果一一记录下来,大家发现有些形状,比如爱心形、圆形、十字形虽然好看,但是很难刻,“洞洞”还是选择方形或者三角形比较合适。
看到一个大大的洞洞,大家都迫不及地拿起来试了一下,确定真的可以看到对面的小朋友。
03 /
资源库大搜索
“可是,这么大的洞洞,我们说话时候的唾沫肯定会飞到对面小朋友那里的。” 芊芊说,又一个新的问题摆在了孩子们面前。
“我们需要一个透明的东西把洞洞遮起来。”泽泽的这个建议引起了大家的思考。
“我们幼儿园的资源库里有许多的宝贝,也许可以找到你们需要的。”我进一步引导孩子们,大家都觉得这是个不错的主意。
孩子们开始在幼儿园里寻找起材料来。
轩轩找到了资源库的放大镜,“你们来看,这个放大镜可以。”
“可是它太小了,不能遮住洞洞的。”小武回答说。
就在这时候,芊芊发现了透明胶,准备试一试。
“贴透明胶有点黏黏的。”芊芊说。
“贴了透明胶我看不清对面的小朋友,上面有一条条的线线。”轩轩说。
“对啊对啊,而且总是不小心碰到手,这样就更看不清了。”小贝提议大家去寻找新的材料来代替透明胶,这样可以看得更清楚。
大家找了好一会儿,轩轩发现了透明文件袋,只见他拿起剪刀,剪了一下,然后黏在“洞洞”上。
“哇,真的可以啊!”
“哈哈,我可以看到对面的你啦。”
芊芊找到了空的水果盒。“这个盒子是透明的,可以用哦!”芊芊试了试。“你们看,塑料盒子可以粘在上面,这也是透明的呢!”
就在这时,只见小贝轻轻地打开他找到的保鲜膜,慢慢地一点点撕了下来。
“哇,真的,我们的洞洞被盖住了。”泽泽兴奋地跳了起来。
接着,小朋友把三块不同形状的贴好了“洞洞”的板放在了面前,“到底哪个看得更清楚呢?”大家开始试起来。
洋洋说:“保鲜膜的那个不好,因为它太软了,很容易掉,而且一不小心就会弄破的。”
轩轩说:“我觉得塑料盒子剪下来的很好,比我们原来的透明胶清楚多了,这样看上去就像一扇窗户一样。”
泽泽说:“我也觉得塑料盒子不错,文件袋有点不透明,看不清对面的小朋友。”
我一边整理,一边和孩子们一起记录。经过大家的试验,发现用塑料盒子比用其他材料要清楚,透明的硬塑料是很适合用来遮住“洞洞”的材料。
“哇,我终于可以看见你啦!”孩子们大叫起来。
“遇见你真好!”
04 /
隔着洞洞玩游戏
“有了这个洞洞,我们可以玩什么呢?”孩子们开始设计起自己的游戏来。可以玩的游戏还真多,我们来看看孩子们的想法吧。
芊芊:“我们可以隔着洞洞比赛造房子了,看看谁搭的房子会更高呢?”
泽泽:“我想和对面的小朋友分享我画的画,这样他就可以看见了。”
轩轩:“终于可以看到小武了,比一比谁的手更大吧!”
孩子们开始隔着洞洞玩起游戏来。
小武:“你的画好大啊,我看不清楚,你能举远一点吗?”
洞洞很小,画很大,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让对面的小朋友看清自己的东西呢?
我把这些记录了下来,并在集体活动的时间,用照片和视频的形式和孩子们进行分享。
“这游戏真有趣,很安全,又能和对面的小朋友一起分享故事。”轩轩说。
“芊芊说得真好,可是纸有点大,洞洞似乎小了。”小武在视频中发现了问题。
“那你们觉得有没有什么解决办法呢?”我说。
“可以把画画小一点。”“或者把洞洞挖得大一点。”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
就在这时,我提议孩子们去区域里找找合适的游戏材料。
“我想到了,我们也可以像皮影戏一样,把我们画的人和东西都剪下来,贴在棒子上,这样对面的小朋友一定看得清。”
于是,大家开始尝试,将画面中的内容一个个剪下来,贴上棒子,举起来和对面的小朋友一起分享有趣的故事,一场新式“木偶戏”表演开始了。
05 /
后期活动延伸
我是小画家
<<左右滑动查看>>
小小安装工程队
医院安全窗口
幼儿活动展示墙
?结语?
CONCLUSION-
在整个活动中,幼儿追随着“洞洞”这个切入点,并在与教师“持续的共同思考”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将探究活动一次次的深入。
成人的角色从来都不是去告诉幼儿他们是错误的,或者去纠正他们的想法。相反,成人要提供适宜的材料和支持,以便幼儿自己检验并发现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
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是,在孩子们的共同努力下,在疫情期,也许对幼儿来说是一种束缚的板,却因为一个奇妙的“洞洞”变成了幼儿的探究对象,他们享受着科学探究活动的乐趣,将“遇见”从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严秋辰:苏州市吴江区实验幼儿园(苏州湾园区))
投稿邮箱:zkyjssedu@126.com 分享是一种美德!
长按下方图片关注幼托学堂
免责声明:本平台所刊发、转载的文章,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与本平台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