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屈原的故事只是端午节来历中比较知名的一个,而且关于屈原为什么投江,在目前流传最广的故事里,基本不外乎两个版本——
-
怀才不遇说,因为自己的主张不被楚王采纳,又屡遭排挤流放,屈原很伤心,觉得无能为力,然后自杀。
-
国破家亡说。屈原接连听到楚怀王去世和楚国国都被秦军攻破的消息后仰天长叹,纵身跳江。
我们还可以让孩子来体悟一下屈原的那句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何等的积极、正面!
在不得志之时,他没有自暴自弃,而是选择了以诗明志;而在国家被沦陷,本该奋起反抗时却年老体弱,无能为力,只得以身许国。
遭遇排挤流放是“挫折”,这和“国破”是完全不可同等而语的两个级别。如果不弄清楚事实的真相,而只是照本宣科地向孩子讲故事,极易让孩子误以为碰到挫折而自杀是一种值得传扬的表现。
所以,在给“屈原投江”的定义上,我们不妨为孩子明确一些概念:
-
屈原本身是一个坚韧、积极的人,即便被排挤、被流放,依然写出传扬千古的作品。
-
屈原在壮年之时,虽然屡遭磨难,却仍然坚持希望。直到老了,眼看着国家沦陷,却已经不可能再有机会为国效力了,这才采取了投江明志的行为,这与被动消极完全是两码事。
-
在不同的年代,价值观念也不一样,但对于生命的热爱是一以贯之的,谁都不能轻易结束自己的生命。
-
我们吃粽子、过端午,纪念的是屈原爱国的品质,而不是他投江的行为。我们要热爱、珍惜自己的生命,这样才是对父母、对国家最好的爱。
正如《乌合之众》的作者古斯塔夫·勒庞所言,传统是控制我们内心最深处自我的无形主人。为了保持传统,人类进行了两大努力:一是建立传统,二是当传统从有益变为有害时,人类便摧毁这种传统。
端午节纪念屈原的传统能绵延千年,必定纪念的是其中的积极意味。屈原正直、爱国的品质,以及在文学上的卓越成就,才是值得纪念的原因。
1、不主动、不回避
对于尚年幼的孩子来说,(比如两三岁),他们对“自杀”“死亡”等概念还懵懵懂懂,大人讲故事的时候不妨就用比较隐晦含糊的词,比如“投江”之类的先把故事给说圆了。如果孩子还没有敏感地意识到这其中的问题,大人也不需要主动去详细解释屈原的行为。
但是对于稍大一点的孩子,尤其是到了小学,已经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很可能在听故事的时候会产生关于生命的疑问,这时,与其回避,不如讨论,把它变成生命教育的机会。
2、选择“国破说”+“才华说”
刚才已经说过,屈原的故事流传最广的有“怀才不遇说”和“国破忧愤说”,建议大家讲给孩子听的版本是相对最接近历史真相的“国破说”。
一定要跟孩子们讲明白,屈原之所以投江,是因为他的国家被敌人攻占,自己年老体衰、无法抗击敌人,所以选择以死殉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我们纪念的不是他投江的行为,而是他坚持不渝的爱国品质。千万不要强化“怀才不遇”的因素,否则反而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
此外,能历经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一定是建立在积极意味上的!屈原除了爱国以外,还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所以,后人纪念屈原,不仅仅是因为他爱国,更是因为他在文学上的卓越贡献!
投稿邮箱:zkyjssedu@126.com 分享是一种美德!
长按下方图片关注幼托学堂
免责声明:本平台所刊发、转载的文章,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与本平台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