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位会员家长向我们提了这样一个问题:
孩子情况
基本信息:3岁4个月男孩
能力状态:用语言提要求比较稳定了,如果他一时说不上来,教他一下也立刻能仿说
焦虑点:几乎没有眼神配合
已用策略:有试过稍等一下、让他觉得奇怪自己看过来这种策略,但他很久都不会看,再等久一点可能就会生气。不得不要求他“你要看着妈妈说”之类,他有时候会看一下,有时候又会不太高兴,但只要他看了,我都会满足他的诉求。
问题:因为此前老师都有强调不要用“看着我的眼睛”之类的指令, 目前孩子提要求或者对答时不看人。想问下这种状况如何处理?
想一想
你的孩子会有这种情况吗?
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处理?
一起来看看下面这份回答怎么样:
1
请透过现象看本质
首先提要求的时候,孩子不去看人,本质上还是孩子的沟通技能不足的表现。
我们说看人,目的不是单纯的为了去看人,而是希望通过观察别人的反应,来决定自己下一步的行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社会参照能力。
正常的,或者说我们期望看到的状态是怎么样的呢?
比如:
孩子跟妈妈提要求说吃饼干,说这句话的时候,孩子是会看向妈妈的,孩子根据妈妈的表情动作以及这个口语的回应来推测妈妈的状态:
1、妈妈听见我说什么了吗?
2、妈妈是要给我吃饼干呢还是不给我吃呢?听见了那给我吃,那孩子呢等着就行了,如果孩子根据妈妈的这一个表情动作以及口语回应来推测妈妈没有听见,那孩子怎么办?
3、孩子可能会尝试再叫一次妈妈,或者是用手拉一拉妈妈的衣服,从而来获得妈妈的注意力。
4、如果孩子根据妈妈的各种非口语的表现,包括表情动作口语回应,来推测妈妈听见了,但是好像是不想让孩子接着吃饼干,妈妈可能会皱了一下眉头,摇摇头,然后说,别吃了,都吃了三块饼干了。那这个时候呢孩子会根据妈妈这种反应来进一步的采取行动,想着怎么去说服妈妈,让自己再吃一块饼干。
×××
这个例子是想说明,孩子提要求的时候去看人,并不是单纯的为了看而看人,他这个看人应该是要有目的的——孩子的看人,是为了保证自己所提的要求,能够顺利得到满足的一种手段!
所以如果单纯地“要求”孩子看人,即使训练成功,得到的也很可能只是远离本质的现象而已,并不能表示孩子的社会沟通技能有了多少提升。
2
口语≠沟通,沟通远大于口语
在孩子还不具备提高学的技能的时候,我们想要教给孩子如何去恰当地提要求,我们可能会有意识地去营造一个关注孩子的情境,孩子只要做出一个提要求的行为,大人立刻满足孩子的要求,以此来鼓励孩子提要求的行为继续出现。
但是呢,随着孩子像问题描述中说的,基础的口语提要求的技能开始逐渐稳定的时候,我们这时候就要进一步把提要求的技能往上提升一个难度了。
就像提这个问题的家长一样,我们很多家长都十分关注孩子是不是会用口语来提要求,这种关注固然没错,但是不全面。
我们说孩子用口语提要求,他是能够传达一部分的沟通意图的,但是,难以将这一个沟通意图给精确化。如果线索比较单一的情况还好说,如果线索一复杂,那只靠口语来清晰地传达意图的话,对这个孩子的口语能力的要求就非常之高了。
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单纯使用口语提要求的场景可以是我们打电话的时候。
我们打电话的时候,因为彼此看不见对方,看不见对方的表情动作,我们可能只能通过口语以及自己语气语调的变化来传达自己的沟通意图。
我可能会跟我朋友打电话说,今天我们下午出去玩,你还是穿你上一次穿的那件衣服吧,特别好看。
那我朋友可能不明确到底是哪一件衣服,他可能会问到底是哪一件?
而我可能会用口语详细地跟他描述说,就是上个星期二我们一起去动物园的时候,你坐在公交车上的时候穿了一件红色的衣服。
那这一个口语描述就非常具体,它可能会涉及到各种语言元素,包括这种时间地点动作以及属性相关的一些语言概念。
不难看出,只有口语表达的技能非常之高的时候,我们才能单纯地通过口语来准确地表达出要传达的沟通意图。但问题是我们的孩子口语技能没有那么好,那我们可能就希望孩子配合上眼神、手势、表情、动作等非口语的方式,来进一步更精确地来传达出他们的沟通意图了。
3
问题可能不只是在“不看人”上
如果孩子提要求的时候没有眼神关注,也就是问题描述中说孩子提要求的时候眼睛不看人,那我们可以推测孩子的非口语沟通或者具体的说非口语提要求的能力应该也没有较好地发展出来。同时,孩子去关注并且理解他人的非口语线索的能力也不会太好。
0 1
非口语提要求能力指的是什么呢?
1、比如说通过手指指来提要求,孩子可能想要墙上的挂着一幅画,那孩子可能用手指一指墙上的画,然后看一下妈妈,以此来表达自己的这一个沟通意图。
2、或者孩子通过肢体动作来提要求,比如说孩子想要够下桌子上的某一个零食,自己够不着,他可能拉着妈妈的手走到桌子旁边,然后用手指一指上面的东西让妈妈去够,这个也是通过非口语的方式来提要求。
3、还有比如说吃饭的时候孩子吃完自己碗里的米饭,还想要可能会把自己的碗递给妈妈,希望妈妈在给自己盛一点米饭……
那家长就可以对照一下自己孩子的行为表现,看一看孩子有没有表现出来这种除了口语提要求之外的,使用非口语的方式提要求的行为。像我们前面举的这些例子给出物品提要求,通过肢体动作来提要求,通过手指指来提要求等等,如果孩子这些能力表现得非常不错的话,那问题描述中说的孩子这种提要求的时候不看人,很可能那就不算是一个问题了。
0 2
另一个呢,我们刚才说如果孩子在提要求的时候不去看人,我们推测孩子在关注并且理解他人的非口语的线索方面的能力可能也不会太好。
关注并且理解他人的非口语的线索,什么意思?
1、比如说对于他人手势的理解:我们在跟孩子做一个互动的时候,可能忽然用手指了指孩子的后面的一个皮球,那孩子如果能够眼神顺顺着我们大人的手势看过去,看到皮球的方向把球拿过来给大人,这样就说明孩子对于他人的手势的理解以及这个执行能力还是不错的。
2、还包括对于常见肢体动作的理解,比如说摆摆手、摇摇头、点点头、OK这一类的手势,肢体动作的理解也是属于非口语理解能力。
3、还包括对于他人表情的解读,别人是开心、是生气还是伤心,还是害怕。
4、还有对别人眼神的理解,别人的眼睛这个时候正在看什么方向、看什么事物。
以上这些都是孩子去关注并且理解他人非口语线索的能力表现!
4
“头疼医头”恐怕是不行的
所以说,如果孩子提要求的时候不看人,我们可能不能单纯地仅对这一项技能去加强练习!根据前面的陈述,我们有以下几条教学建议:
1、去发展孩子的非口语提要求的能力。
2、通过各种活动去提高孩子对于非口语线索的理解能力。
3、教给孩子在想要跟他人沟通之前,首先去获得他人注意力的能力。
4、提供机会,让孩子在口语提要求之后,让他从内心感受到自己有必要在提要求之后去看人。
具体怎么做呢?
1、发展孩子的非口语提要求的能力
我们一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着手:
一方面,就是我们可以使用这种设计好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中的互动,来让孩子逐渐更多的去体验他自己通过非口语的方式,不论是手势还是眼神还是动作,通过这些非口语的方式去实现控制别人的目的。
另一方面呢,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在孩子有需求的时候,我们及时的通过各种辅助的方式来辅助孩子做出我们想要他表现出来的目标行为。可能是用手势,用手指,也可能是通过肢体动作来提要求等等。
2、通过活动提高孩子对非口语线索的理解
首先要建立活动的结构,比如我们想要练习孩子,用手指提要求,通过自己的手指是可以控制大人,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1
最简单做法:拿积木的游戏
刚开始,在屋子的不同的地方,不同的角落,放上四到五块积木。然后我们跟孩子约定好,妈妈指哪一块积木,你就去拿那一块积木过来,放到小盒子里,把所有的积木都拿完了,就可以得到想要吃的东西或者想要玩儿的东西。
这样多做几遍。等孩子完全明明白这游戏结构的时候【拿玩积木就有好处】我们开始进行下一步,就是跟孩子交换角色。
交换角色,就是让孩子去做指挥的人,妈妈去做拿积木的人,这时候,可以加入第三者来辅助孩子,用手指像积木的位置。然后孩子一旦做出用手指指向积木的动作,妈妈立刻顺着孩子手指的方向去把相应的积木拿过来。然后再辅助再拿,直到把所有积木拿完,然后强化孩子。
逐渐的撤掉的一个第三者的辅助,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体验手指只是的力量,让他知道,通过手指是可以控制大人去完成他想要让大人完成的事情。
2
那类似的游戏,比如说【做选择】的活动:
我们可以拿一个孩子喜欢的东西和一个不喜欢的东西,同时呈现在孩子面前,让孩子去做选择,问他想要哪一个。
这个时候,还是用第三者辅助孩子用手指向他喜欢的那个东西,我们事先已经知道他非常喜欢的一个东西。然后他指向之后,我们立刻嗯把那个东西给他。
这样大量的做下去,就可以在通过做选择的方式,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手指一指来实现自己意愿的表达。
那另一方面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在孩子有需求出现的时候,我们立刻给孩子示范,我们想让他学会了一个非口语的沟通方式。
3、教给孩子在想要跟他人沟通之前,首先去获得他人注意力的能力
这个需要第三者辅助。有很多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场景都可以训练,也可以设置相应的教学活动去练习这一块。
比如:
>孩子现在在搭积木,按规律搭积木,红色绿色红色绿色按规律搭得很有趣味,很愿意继续去搭,但是在搭到红色积木的时候发现没有绿色积木了
>忽然看见妈妈那边或者是我们故意暗示给孩子,让他知道妈妈还有一块绿色积木
>这时候,第三者去跟在孩子的后面辅助孩子走到妈妈身边,然后孩子可能直接就会跟妈妈说,我要绿色积木
>这时候妈妈故意不理孩子,然后第三者赶紧辅助孩子去叫妈妈的名字“妈妈”,然后孩子仿照说“妈妈”
>妈妈回应孩子,“怎么了?”
>孩子接着说:我要绿色积木
过程中加入让孩子首先获取他人注意力的步骤,如此反复练习。
再比如:
>孩子现在特别想吃西瓜
>妈妈告诉孩子,快去叫爸爸起床,把爸爸叫过来,我们一起吃西瓜
>爸爸这时候他不是真睡,他可能在床上躺着假睡
>孩子听妈妈的指令过来找爸爸
>然后他可能会跟爸爸说:爸爸,吃西瓜
>爸爸这时候故意假装继续正在睡觉,没有听见孩子的要求,
>这时候妈妈在后面进行第三者辅助,辅助孩子去拍一拍爸爸的胳膊或者是声音大一点叫爸爸,来获得爸爸的注意力
>孩子拍完爸爸的胳膊或者是大声叫完爸爸之后,爸爸立刻给孩子回应说,怎么了?
>然后孩子可能会说,快去吃西瓜,快起床吃西瓜
>那爸爸就跟孩子一起下去吃西瓜
一个关键的点,就是这个教导孩子在跟他人进行沟通之前,获取他人的注意力。
记住一定要用第三者辅助。你不能既是被要求的人也是辅助者,这样孩子就容易混乱了,一定要找一个第三者来进行辅助。
4、提供机会,让孩子在口语提要求后,感受到自己需要在提要求之后看人
因为在家长对问题的描述中提到,孩子的口语提要求已经比较平稳了,那我们可以酌情使用“故意犯错装糊涂”或者是“多次回应之后的猛地中断不予回应”,这些都可以激发孩子在提要求之后去看人的这个行为的出现。
比如说:
>孩子提要求说我要吃饼干
>家长说好的,然后伸手拿了一个辣椒递给孩子
>孩子肯定是不喜欢吃辣椒的,把辣椒推一边
>我们在鼓励孩子继续提要求,说我要吃饼干
>孩子提要求出来之后,我们说好的
>这个时候,因为上一次我们给孩子提供的是辣椒,他更有可能去看一看:哦,这次妈妈会给我什么东西,不会再拿辣椒吧?
这样,就可以激发孩子的一个在提要求之后去观察被提要求的对象,看看这个被提要求的人,也就是妈妈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是不是自己想要的反应?
再比如,“多次回应之后的不予回应,突然中断”:
>孩子特别喜欢拼拼版,就是那种特别简单的一块一块的拼板,用那种水果类的动物类的形状类的
>妈妈把所有的小拼板都拿下来,孩子想要拼就要跟妈妈要
>孩子可能会跟妈妈要,我要三角形
>妈妈把三角形给孩子
>我要正方形,妈妈把正方形给孩子
>我要长方形给孩子,妈妈给孩子
>我要圆形……
>这时候妈妈突然中断,不再把圆形递给孩子
>这时孩子更有可能去看一看妈妈,“你怎么不给我圆形了?”这个前面呢已经建立了一个,我要你就给的常规,我忽然停下来这个时候,像问题描述中说的这个好奇心可能就会更强烈,更有可能去看一下妈妈
像这样,在日常生活的大量活动中,让孩子去大量地体验、去观察,去体验别人的非口语是什么含义,去体验非口语对于实现自己的沟通愿望的重要性,去体验在提要求之后去观察他人、看人对自己有什么帮助。
长此以往,对于孩子这种社会性的关注,社会性的参照的能力的发展,是有一个好的正向的促进作用的!
投稿邮箱:zkyjssedu@126.com 分享是一种美德!
长按下方图片关注幼托学堂
出现提示:点击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关注

免责声明:本平台所刊发、转载的文章,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本平台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