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角自由游戏几乎是每个幼儿园的标配,但孩子能否在这段时间实现真正的“自由”,还有赖于教师合适的支持。
刷存在感,打扰孩子游戏;控制过度,规定游戏的玩法;肆意放任,让孩子满地乱跑……这些都是区角自由游戏中常见的场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师缺少专业的师幼互动策略储备。
区角自由游戏中,有效的师幼互动能“鹰架”孩子的学习,帮助孩子主动探索、建立自信。这些“鹰架”包括但不限于:提供有一定挑战性的材料、适时的鼓励、引导同伴冲突解决等。
*鹰架:又名支架式教学(Instructional Scaffolding),指学生在学习一项新的概念或技巧时,通过提供足够的“支架”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
这些“支架”包括:资源、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模版及参考、认知上及社交技巧上的指导等。当学生渐渐发展出学习的自觉时,这些“支架”就会被慢慢取走。
在工作时间的美工区,琪琪拿出了所有橙色橡皮泥罐子里面的橡皮泥,放在桌子上。琪琪用手拍了拍橡皮泥,侧着头看了一下,又握拳拍了拍橡皮泥,接着她一拳头砸在了橡皮泥上。琪琪看着发生了形变的橡皮泥,开心地笑了起来。
作为带班教师,看到琪琪的表现,你可能会——
1.走到孩子身边问:“琪琪,你在干什么呀?”
2.用语言描述幼儿的行为:“琪琪我看到你在锤橡皮泥。”
3.描述橡皮泥的状态:“橡皮泥上有个坑了。”
那参考高瞻的区角游戏师幼互动策略,老师可以怎么做呢?
01/介入孩子游戏前请先观察
在决定介入琪琪的游戏之前,请先问自己是否有必要介入。
有学者针对幼儿园教师介入幼儿游戏行为进行了调研,发现教师在单位时间内(30分钟)平均介入幼儿游戏20.7次,这意味着教师平均每分钟介入0.69次。与此同时,介入频率最高的教师在单次30分钟的观察内,介入幼儿游戏50次;而也有教师在30分钟内介入幼儿游戏仅8次。
有趣的是,介入频率最高的教师教龄不满1年,她无法判断介入时机、无法确定介入是否是有价值的,而后者则是有15年教龄的老教师。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介入次数少就是更有经验的教师。
该研究提示我们,在频繁介入前要先思考是否有必要介入。当琪琪一个人在探索材料时,她享受着探索材料的乐趣,有条不紊地感受着不同力度带来的不同形变,乐在其中。如果这时教师走过去介入琪琪的游戏,很可能会打扰幼儿的游戏,中断琪琪探索的兴趣。
在介入幼儿游戏之前先问自己:“是否有必要现在介入?”“孩子是否需要我的介入,还是他们自己在投入地游戏?”
02/介入游戏的三个“优先级”
在开口与幼儿互动之前,请先观察幼儿正在做的事,并思考是否需要介入。
高瞻为教师罗列了介入前需要考虑的“优先级”,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发展水平及实际情况判断介入的时机。从一到三,介入需要依次减轻。
第一优先级:幼儿发出邀请、求助;发生了冲突。
第二优先级:幼儿长时间以单一方式操作材料;幼儿遇到了困难(材料、规则等);幼儿无所事事。
第三优先级:幼儿以自己方式探索材料并且无问题产生;幼儿可以自己解决问题、冲突;幼儿流畅地进行游戏。
03/和孩子一起游戏
考虑了是否介入后,老师可以在游戏中进一步“鹰架”孩子的学习与发展。让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工作时间的美工区,小宝把白乳胶挤在了一小块黑色的泡沫塑料上,小宝不停地挤,不停地挤,白色乳胶流淌下来,完全盖住了黑色泡沫。看到老师走过来,小宝咯咯笑着对老师说:“你找吧!”
第一步,我们通过观察明确了小宝在操作白色乳胶,他用白色乳胶覆盖住了黑色的泡沫,并且向老师发出了游戏的邀请。
第二步,教师可根据“优先级”决定是否要介入,“幼儿发出邀请、求助”是属于第一优先级的,所以教师需要介入。
决定了介入之后,就到了第三步:鹰架幼儿的发展。
鹰架幼儿的发展包含了两层概念:第一层,支持幼儿现有的发展水平;第二层,为幼儿的发展提供温和的延伸。
(1)支持幼儿的游戏
针对目前小宝的发展水平以及他探索材料的方式,教师可以选择的支持策略之一是与幼儿进行平行游戏,教师可以拿相同的材料在幼儿旁边操作。
在这个真实案例中,小宝看到教师在自己旁边做平行游戏后,又邀请教师“找”,于是教师和孩子之间展开了一个关于“找泡沫”的新游戏,双方乐此不疲地在探索着、笑着、闹着。
(2)延伸幼儿的发展
在支持幼儿现有发展水平后,教师可以尝试温和地延伸幼儿的发展,教师可以采取的策略有:
1.提少量开放性问题:“我的黑色泡沫去哪儿了?”
2.提供不同种类的材料:用非流动性的物质盖住黑色泡沫,如空气粘土。
3.提供新的点子:“我很好奇白色乳胶能包住水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