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
孩子之间的友谊有多简单呢?上一秒钟两个小人儿好得跟一个人似的,下一秒钟就有可能互相抡起了小拳头,大人还没想好怎么帮孩子解决问题,转眼间,哇哇大哭的两个人,又玩到了一起。
在幼儿园阶段,很少会有真正怀揣着敌意想欺负同伴的小朋友,大部分的冲突都是由于孩子缺乏良好的沟通技巧和交往能力引起的。比如,为了引起对方的关注,故意打打闹闹;不懂得分享和等待,争抢玩具;没理解游戏规则,破坏了别人的作品,还有一些就是纯粹的莽撞和不小心。虽然原因种种,但是家长的处理方式,却能影响孩子的未来发展。
01
家长不拿“闹着玩”给孩子当借口
星期一,户外活动时,明明把阳阳的玩具抢了过来,就是不肯还给阳阳,急得阳阳满操场追着他跑。老师在阻止明明时,他说:“我跟阳阳闹着玩儿呢!”星期二,浩浩坐在小椅子上哭个不停,原来明明恶作剧地将番茄汁涂到了浩浩脸上,浩浩成了大家取笑的对象。星期三,明明又把妮妮的小整理箱翻得乱七八糟,东西洒落了一地……
每次明明的理由都是“我在跟他闹着玩儿”,于是老师决定先跟明明的家长聊一聊孩子最近的表现,但明明的家人也同样表示“小孩子之间闹着玩,我觉得没啥事。”正因为家长错误的理解,才让明明没有认识到自己是否影响了别的小朋友。
“当3—5岁的孩子发生攻击性行为,更多的是在对世界进行探索,是人际关系的发展和心智化历程的开始。”如果父母不能在孩子第一次出现攻击行为时,给予孩子适当的处理方法,那么孩子的探索行为将很容易出现扭曲。
很多时候,孩子之间的小摩擦,总要孩子自己解决,但家长一定要教会孩子如何分辨对方是不是真的“闹着玩儿”,方法很简单:看对方的眼睛就能知道——丽丽回家跟爸爸说,在幼儿园的舞蹈演出排练中,妞妞总是趁着老师不注意的时候,绊倒自己。爸爸让丽丽在明天的排练中,注意看妞妞在绊倒自己的时候,眼睛有没有盯着自己。因为,如果是故意的,妞妞的眼睛一定是看着自己的。
02
教孩子打回去?还是躲远点?
曾有幼儿园选取了100位大班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幼儿在园遭到欺负,该不该还击?”
调查结果显示:
①态度坚决,支持孩子还击,20票;
②出了问题找老师,让老师解决,21票;
③让孩子自己解决,孩子有自己的世界,大人不需要干涉太多,39票;
④不还击,要让孩子保持一颗天真善良的童心,认为世界是美好的,16票;
⑤弃权,没法回答,4票。
大多数家长支持孩子自己解决问题,不去干涉孩子的世界。如果大人过多干涉反而会给孩子的世界增添阴影。在同意并且支持孩子反击的家长中,有的家长并不一定是赞同直接反击,而是要搞清楚事情缘由;所谓的反击是怕如果孩子不反击,长大以后会形成胆小怕事、懦弱的性格。
如果一味鼓励孩子“打回去”,很可能会使打斗升级,造成更严重的伤害后果。如果一味强调孩子“躲远点”,很可能会让孩子的性格越来越弱。
所以,教育孩子打回去还是躲远点,家长要先明确一点:这是你的想法还是孩子的想法。孩子的世界与成年人的世界不一样,对于孩子来说,偶尔动手与欺凌不是一回事。如果只是偶尔动手,建议挨打一方想办法脱离或者远离,然后求助于老师、家长等,进行处理。在客观条件不允许情况下,挨打一方可以选择“打回去”,避免自己受到进一步伤害。
03
亲子沟通的力量,家长千万别忽视!
如果孩子被小朋友欺负了,以下4种做法,作为家长你会选择哪一种处理方法?
1.心疼孩子,但又责怪自己孩子无能,教孩子“以牙还牙”。
2.责骂孩子,责问孩子“为什么他不欺负别人,就欺负你?”
3.带着孩子去找对方家长兴师问罪。
4.先了解原因,然后指导孩子端正自己的言行
关注孩子的心理及行为,及时进行沟通
如果孩子有一天跟你说自己被欺负了,你得高兴孩子能告知你,而不是着急上火,大声责骂。因为他是信任你的,而且还能明白地表达出来。怕的反而是那些被威胁着,不敢言语的欺凌。切记不要责骂孩子,说“为什么别人没有被欺负,就你被欺负”,这样的话会让孩子将不再信任你。
要告诉孩子,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你的朋友
让孩子明白不是所有人都会喜欢你,成为你的朋友!而你讨厌的人,你可以不理他,远离他!明确告诉孩子,那些经常打人的孩子,你可以远离他们,因为不是所有的人都会成为你的好朋友。那些真正跟你兴趣相投、志同道合的人,才会成为一生的好友。而有的人,注定是你人生的过客。
04
四个妙招避免“欺负”或“被欺负”
1. 学会维护自己的权利,学会表达自保的意愿
你可以跟孩子说:“如果有小朋友打了你,你就大声吼他,尖叫也可以,就大声叫为什么打我,你要向我道歉!”
这么做的目的,首先是让对方知道你不好欺负,其次声音可以吸引到老师的注意。无论是自己的意识、身体还是物品,坚决的捍卫自己的权益,会让对方知道你的底线。
2. 清楚地教会孩子自我保护的能力和技巧
孩子的社交经验并不足以他理解“自卫”的具体含义,所以说清楚技巧很重要。教孩子自我保护的时候,一定要细致到动作,清晰地演示给孩子看:挡住头脸,推开对方的手,别让对方靠近,觉得太疼就寻求老师帮助。
3. 接纳孩子遵循自己的本能反应
当孩子遇到暴力对待,不管他选择反击还是选择不还手,我们都应该去接待孩子本能的反应。当孩子打回去的时候,这是他选择保护自己的方式。我们要与孩子讲的是分寸,即便是还击,哪些地方不能打。
当孩子不还手的时候,我们需要了解的是不还手的原因。不要觉得吃亏没用,而是接纳孩子的情绪。当我们这么做,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选择会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在这个基础上,孩子才会慢慢衍生出自己的气场:我不爱动手,并不代表我就会被随意欺负。
4.家长要与老师及时沟通
家长与老师沟通时,避免以责备的语气质问老师为什么没有照顾好孩子,尽量心平气和地询问老师是否知晓当时的情况。比如,“昨天放学,我发现孩子手上破了一块皮,他是不是和小朋友发生了矛盾?您知道情况吗?”
家长还可以和老师说一说自己孩子的性格特征,在被欺负时可能的反应,与老师协商类似矛盾如何解决,对老师的付出表示理解和感谢。如果老师不知道,家长可以提醒老师了解和注意这方面的情况。教师的协助,家庭和幼儿园配合,三方合力进行教育,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无论幼儿园教育还是家庭教育,我们都应将重点放在鼓励和引导孩子积极思考“如何通过避免武力冲突,更好地解决当下问题”上,以提升孩子的社交技能,达到“能与同伴友好相处,不欺负别人,也不允许别人欺负自己”这一具体目标。这样,从长远来看,幼儿在以后遇到自我权利受到侵犯的时候,往往能冷静下来,想到更好、更周全的解决办法,而非直接使用暴力。
如关注幼教领域,善于教学、保育或管理,亦或是亲子养育等方面心得,愿与全国幼教人士及家长交流,投搞邮箱:zkyjssedu@126.com 也可加微信:13366396045 分享是一种美德!
长按下方图片关注幼教学堂0-6china
出现提示:点击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关注

免责声明:本平台所刊发、转载的文章,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本平台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