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会走路以后却不爱走了,非要妈妈抱;
能自己拿着勺子稳稳的吃饭了,突然又要大人喂;
明明能在自己的小床睡了,却非要蹭到大床上。
宝宝的“退步”行为,你经历过吗?孩子真的是“懒”、“无理取闹”吗?
有研究表明:七成的孩子喜欢父母的拥抱。三成的孩子认为,人的一生都需要父母的拥抱。心理学家通过观察发现,婴幼儿时期如果长期缺乏母亲的怀抱,长大后易患自闭症。
被抱的孩子有幸福感
19世纪末的美国人认为,孩子是神圣且脆弱的。所以那些3岁前的孩子,只有在喝母乳时能得到短暂的抱抱,其他时间,任何人都不能触碰孩子。而这种观念,造就了当时大量新生儿早夭……
直到20世纪初,研究人员才发现,引发悲剧的原因竟是——孩子长期缺乏抱抱。
当父母在抱孩子的时候,体内会释放内啡肽激素,使得孩子内心平静,并伴随一定幸福感。而长期得不到抱抱的婴幼儿,缺乏和亲人的亲密互动,内心得不到安全感,不断被生存的不安折磨着,结果久“病”成患,不得而治。
被抱的孩子有安全感
孩子要抱抱,是寻找温暖。
有一个有趣的实验:给一只新生的小猴子“两个猴妈妈”。一个是绒布缝制成的猴妈妈,没有奶瓶;另一个是铁丝扎成的猴妈妈,挂着个奶瓶。然后让小猴子选择它喜欢的猴妈妈。
结果,小猴子选择了绒布猴妈妈,几乎所有时间都挨在其身边,只有肚子饿的时候,才跑去铁丝猴妈妈那儿喝奶,喝完了又回到绒布猴妈妈身旁了。
从这个实验中,就可以知道,对于婴幼儿来说,他们最需要能带来温暖的妈妈。而温暖的妈妈,必然是有“温度”的,这个温度就需要肢体接触来传递。宝妈经常给孩子抱抱,就能让孩子感受到被爱,感受到安全感。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懒”病?
这样的行为倒退其实特别正常,一般发生在孩子1岁半到2岁之间,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最开始学会走路的“新技能get”的新鲜感消退了,就开始寻求抱了。
还有增加走路的快乐
1、可以拿学步时的玩具逗他玩。
比如我曾经提到过的玩具推拉车,可以让宝宝牵着走,发出嘎啦嘎啦的声音,也可以大人牵着在前面走,宝宝在后面追。或者带几个球抛开,让宝宝去找,还可以换套色彩鲜艳的餐具,让宝宝眼前一亮。总之把走路、吃饭都变成一件妙趣无穷的事情。
2、动起来
其实刚会走路的孩子都是好动的,那不妨利用这个特点,在日常的走路里加一点料。最常见的比如,带着孩子边走路边唱歌,学小兔子跳跳等这里就不多说了。
比如还可以听指令走路,先创造一些游戏规则,比如,“我数数,数数时我们走,听到我说停,我们都停下来;我继续数数后,我们继续走”。这个游戏本身又能锻炼孩子听从指令和自控力。
3、我看到
在走路的过程中,你和孩子轮流说自己看到了什么,谁先说重复了就要给对方一个爱的亲亲。这个游戏本身也是在锻炼她的观察能力。
早教的第一步就是让孩子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但小孩子的观察大都是散的,所以通过这个游戏也能引导孩子去看到他们平时没留意的东西。
对小宝宝来说,如果孩子已经玩的很累了,如果这一阵子你陪孩子比较少,那就抱抱你甜蜜的负担吧。不用上纲上线要求孩子一定要自己走,也别随意贴标签说宝宝太懒。
如果因为疏于陪伴孩子,不妨也欣然接受这段退步的时光。妈妈可以宽慰自己,只有在孩子这么小的时候他才会如此喜欢爸爸妈妈的怀抱,不如好好享受当下孩子的撒娇要求吧。
长按下方图片关注幼教学堂0-6china
出现提示:点击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关注

免责声明:本平台所刊发、转载的文章,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本平台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对信息导致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