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前孩子在两个阶段最容易生病:
一个是出生 6 个月后,新生儿时期从母体带来的抗体被逐渐消耗掉,孩子自身的免疫功能还未完善,因此孩子很容易被病毒细菌选中而生病。
另一个就是孩子上幼儿园后,每年九月、十月,都有这么一批孩子特别爱生病,那就是刚入园的孩子。
哪几类刚入园的孩子爱生病?
-
1、分离焦虑情绪严重,焦虑不安易激惹,爱哭闹的孩子更容易生病;
负面情绪如果得不到恰当宣泄和处理,是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伤害的。
情绪不好的人更爱生病,是有科学依据的。
科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把一支玻璃管插在正好是零摄氏度的冰水混合容器里,然后收集人们在不同情绪状态下的“气水”。之后,将人在生气时呼出的“生气水”注射到大白鼠身上,发现几分钟后大白鼠死了。
这说明,人情绪低落时的生理反应十分强烈,且分泌物是有毒性、不利人体健康的。
世界心理卫生组织也曾指出,70%以上的人会以攻击自己身体器官的方式来消化自己的情绪。其中,消化系统,皮肤和性器官是重灾区。
孩子情绪不好,也会导致食物不好,不爱吃饭,结果孩子的免疫功能也被破坏了。
从心理学角度看,“入园”对孩子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挫折体验——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和亲人,以往的生活模式改变了,孩子难以适应;内心里孩子又体验到巨大的焦虑感和恐惧感;两种力内外作用,孩子无法承受,也会借由躯体生病表现出来。
如果父母不懂得这一点,面对孩子的焦虑给以批评指责,就会加重孩子的躯体化症状。
因此,刚入园的孩子,父母需要多关注和安抚孩子的情绪,让孩子每天开开心心上幼儿园,就会更少一些生病的机会。
-
2、挑食偏食甚至积食的孩子,都容易生病。
关于孩子吃饭问题,父母比较发愁是孩子挑食偏食。
挑食偏食的孩子不仅长得瘦弱,还动不动就爱生病,三天两头就跑医院。不仅因为食物能给孩子提供能量,还能为孩子成长发育提供营养素,增强孩子机体的免疫力。
比如,研究就发现,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重症肺炎等疾病均与体内维生素AD水平低有关。维生素B1,孩子容易肌肉软弱无力、血压偏低还容易浮肿。
而那些口腔溃疡、身材比同龄人矮小、不爱吃饭的宝宝,很有可能体内缺锌。
而刚入园的孩子大都才两三岁,有的自理能力比较差,还不能很好使用勺子很好吃饭,加上挑食偏食,有的食物不爱吃,但一个老师又需要照顾五六孩子,往往孩子都不容易吃饱或吃好。也因此,很多父母都会在孩子回家后再给孩子准备些食物,或者大人吃饭时孩子会跟着吃点,这就很容易出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一不小心就吃多,或积食。
儿科医生就经常说这样一句话,孩子的病是吃出来的,积食的孩子特别爱生病。
对此,父母需要注意,孩子夜晚睡不踏实,肚子胀、口气重等,都需要考虑可能是积食了。
孩子在幼儿园吃过饭回到家,可以给孩子准备些易消化的粥品或蔬菜水果、酸奶等就好,不要强迫孩子吃。
另一方面,父母需要帮孩子养成独立吃饭的习惯,鼓励孩子自己独立吃饭、独立使用勺子,自己喝汤,以便孩子在幼儿园也能很好吃到饭。
平时也需要鼓励宝宝多吃蔬菜和水果,帮孩子调整饮食习惯,以便做到均衡营养,不偏食不挑食。
3、体弱、免疫力低的孩子更容易生病。
孩子的生活环境发生极大变化,接触的老师、小朋友增多,被病菌感染的几率增加。
相对来说,孩子从家进入幼儿园这个小集体,他接触的环境和人都扩大了,接触病菌的机会也会增多。因为大多数的病原体都是通过手-口途径、唾液,人与人之间接触传播的。
加上孩子体质弱,免疫功能差,身边一个小朋友生病或处于隐形感染、潜伏期,跟他接触的其他小朋友就可能被传染。
对此,父母一方面需要增强孩子体质,如规律作息,保证睡眠质量,每天固定户外活动和锻炼两三个小时,让孩子本身对病菌有抵抗力;
同时要从小帮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比如教给孩子讲卫生、不吃手、不要指甲,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吃别的小朋友吃过的食物等。
4、水没喝够的孩子也容易患病
这一点也很重要,特别是对于九月秋季入园的孩子来说,他们生病的一个很大原因就在于喝水少了。水不够,是宝宝易患病的重要原因。多喝水可避免体内生热,减少患病机会。
刚入园的孩子都会有一些分离焦虑反应,有的孩子会不断哭闹,出汗量大,加上课上课下跑跑跳跳,都会导致体内水分流失大。
在家中,父母会不时提醒孩子喝水,但到了幼儿园,因为环境不熟悉,孩子渴了也不敢说,不敢提要求,有的因为怕尿裤子或上厕所就会忍着少喝水,也有的孩子根本不好好喝水——老师虽然会不时让孩子喝水,但对于哪些原本就不怎么爱喝水的孩子,就会不自觉地减少摄入量。
怎么办?
平时在家中,父母就需要教会孩子大胆表达自己需求,比如告诉老师“我要喝水”、“我要小便”。当然,父母也需要注意训练宝宝如厕,帮宝宝养成好的如厕习惯,不憋尿、憋臭。
秋季是一年中最为干燥的季节,早晚温差大,病毒也容易滋生,这时,谁的抵抗力强,免疫功能更好,谁就有可能抵抗病菌侵袭,不爱生病。以上4点很重要,父母千万别忽视了哦。
长按下方图片关注幼教学堂0-6china
出现提示:点击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关注

免责声明:本平台所刊发、转载的文章,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本平台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对信息导致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