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组的小朋友不要再说话了!”
“现在是睡觉时间,不许发出声音!”
“保持安静!老师已经提醒你们三遍了!”
开学季,用一个字形容幼儿园,那就是“吵”。中班和大班的幼儿经过一个暑假的撒欢,总有许多好玩的事要和小伙伴分享;小班幼儿第一次上幼儿园,因分离焦虑而哭闹也属于常态。面对班上幼儿吵成一锅粥的局面,你会怎么做?
一些新手教师急于想让幼儿安静下来,会扯着嗓门大声喊,一遍不行就喊两遍,一遍比一遍更大声,到最后声嘶力竭,很快就喊坏了嗓子。一些人觉得喊是最直接的方法,却不知道这样做作用其实不大,而且喊得越多,幼儿越不当回事,原本想让幼儿安静下来,最后教师自己也加入了吵闹的行列。
仅凭一人之声不可能压过全班30名幼儿的声音,那么让喧闹中的幼儿迅速安静下来,有什么诀窍吗?
1、巧用肢体语言
场景
午睡前,新手老师要求孩子们上完厕所后安静地排好队,可总有孩子站得东倒西歪,还不停地跟旁边小伙伴聊天,提醒了多次都没用。队伍吵吵闹闹地来到午睡室门口,老师先是笑着哄道:“谁最安静,就让他先进去睡觉。”可是这话一点也不奏效,孩子们依然我行我素,安静不下来。无奈之下,老师改用严厉的语气说:“谁再讲话就不要进去睡觉了!”结果孩子们还是各说各的,根本无视老师的存在。
策略
这时,隔壁班的一位老师看到了,只见她走过来,一边学着小猫的动作,一边轻轻地说:“喵——喵——喵——我们一起来学小花猫,轻轻地走进午睡室。”话音刚落,孩子们立刻鸦雀无声,都学着小花猫的动作,轻手轻脚进去睡觉了。
幼儿对指令性的语言不是很敏感,甚至有时都不太理解,但是他们很喜欢模仿成人的动作,尤其是各种小动物的样子。当教师在幼儿面前学小花猫的时候,幼儿能很快产生兴趣,并学着模仿,这样他们自然而然就安静下来,乖乖进午睡室了。
幼儿吵闹的时候,耳朵很难再听到教师的话语,这个时候,肢体语言能起到更好的作用。一个简单的动作,如将食指按在嘴唇上表示安静,幼儿看见后就会闭上小嘴巴。或许刚开始的时候效果不是很理想,但强化几次后幼儿就会明白,长此以往,肢体语言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擒贼先擒王”
场景
活动课上,老师要求孩子们学小动物,大家很兴奋,有学猴子上蹿下跳的,有学兔子满教室蹦的,有学小猫“喵喵”叫个不停的……接着,老师示意大家安静下来,大部分孩子都回到位子上坐好了,可总有几个调皮的孩子不听话,动来动去。
策略
看到平日里最调皮的涛涛还在学大灰狼吓唬小朋友,老师一边不动声色地继续整个活动,一边悄悄地走到他身旁,轻轻地将他拉回座位上,并做了一个“安静”的手势。老师在涛涛身边站了几分钟后,他终于完全安静了下来。看到涛涛坐好了,其他几个不听话的孩子也自觉回到了座位上,这下小朋友们都能不受干扰地认真听老师讲话了。
在集体活动过程中,教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些调皮的幼儿总是不遵守纪律,睡觉讲话的是他们,下楼吵闹的是他们,没事跑来跑去的也是他们,吃饭左顾右盼的还是他们。这时如果教师停下来提醒他们,必定会影响到其他本来已经安静下来的幼儿。
“擒贼先擒王”本是用在战场上的术语,但用在班级的管理中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幼儿吵闹的时候,教师先搞定最调皮的那一个,那么其他幼儿看到教师的处理结果后,自然就会“偃旗息鼓”,跟着一起安静下来。
3、借助同伴效应
场景
午饭时间,吃得快的孩子已经离开了座位,开心地玩起了玩具,不一会儿,更多的孩子加入其中。这时,有的孩子不再满足于安静地玩玩具,开始跑跳、打闹起来,渐渐地,教室里的嘈杂声越来越大。
策略
眼看孩子们一个个吃完饭,加入到吵闹的队伍中,老师却默不作声,拿起了一本故事书,安排几个听话的孩子坐下,给他们讲起了故事。故事很有意思,孩子们听得聚精会神,注意力完全被老师吸引。这时,一些在吵闹的孩子陆续走了过来,也坐下听老师讲故事。不一会儿,就连几个最调皮的孩子都被吸引了过来,不知不觉围坐在一旁,安安静静地听故事。
小班幼儿开始逐渐学习接触家人以外的人,幼儿园里的小伙伴是他们社会化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成员之一。因此,同伴的影响对小班幼儿来说至关重要,他们的很多行为都是从同伴身上习得的,如看到同伴用两只手搬椅子并轻轻放好,他们也就不再拖椅子而改用双手搬了;看到同伴饭后漱口,他们也会跟着做等。
这种同伴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比老师的示范、提醒更有效,因为它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幼儿的,这也符合教育学家卢梭的自然教育学说:“让孩子自然地成长”。这种成长是发自幼儿内心主动的成长,也必将是长久的成长。
长按下方图片关注幼教学堂0-6china
出现提示:点击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