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节警惕疱疹性咽峡炎
光祈幼儿园温馨提示
疱疹性咽峡炎(herpangina)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儿童急性上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四季均可发病,春夏秋季是流行季节,经粪-口途径、呼吸道飞沫、接触患儿口鼻分泌物以及被污染的手和物品而感染。多发生于6岁以下学龄前儿童,临床表现为发热、咽痛、口痛、咽峡部疱疹,小婴儿因口痛影响进食,少数可并发高热惊厥、脑炎等。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发病特点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是柯萨奇A组病毒所致,好发于春夏秋季,它是常见的一种具有流行性的病毒性咽炎。
? 患儿和隐性感染者都是重要的传染源。
? 传染性很强,传播快,遍及世界各地,呈散发或流行
? 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肠道病毒以粪-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亦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黏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亦可感染。
? 春夏秋季为高发季节
? 主要侵犯1~7岁儿童。
? 疱疹性咽峡炎为自限性疾病,一般病程4~6日,重者可至2周。
? 同一患儿可重复多次发生本病,系不同型病毒引起。
2~7天,患儿没有任何症状,但体内病毒在大量复制。
1~2天,突然持续高热或反复高热38℃~40℃,并伴有咽喉红肿、食欲不振等症状。
2~3天,除高烧外,口腔上腭粘膜出现水疱。
低烧或退烧,但也到了患儿最痛苦的时期,因溃疡疼痛出现流口水甚至拒食的现象。
一般在一周左右自愈,预后良好。个别重症患儿(多为EV-A71感染引起)(多见于3岁以下儿童)症状严重,会出现脑炎、无菌性脑膜炎、急性迟缓性麻痹、肺水肿和(或)肺出血、心肌炎等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
? 骤起高热伴有咽喉痛、咽峡部黏膜小疱疹和浅表溃疡为主要表现,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部分患儿为高热,体温可高达40 ℃以上,可引起惊厥,热程2~4 天,可伴咳嗽、流涕、呕吐、腹泻。发热期间年龄较大儿童可出现精神差或嗜睡、食欲差,有时述头颈部疼痛、腹痛或肌痛,年幼患儿因口腔疼痛影响吞咽出现流涎、哭闹、厌食,个别患儿症状重,多发生在3岁以下儿童,表现为持续发热且不易退、易惊、肢体抖动、呼吸、心率增快等类似重症手足口病临床表现。
? 少数可并发高热惊厥、脑炎等。
? 局部体征:初起时咽部充血,并有散在灰白色疱疹,周围有红晕,直径2~4 mm,数目多少不等,1~2 天后破溃形成小溃疡,此种黏膜疹多见于咽腭弓、软腭、悬雍垂及扁桃体上,也可见于口腔的其他部位
? 部分手足口病患儿在发病早期表现为疱疹性咽峡炎,随后出现掌心、足底、臀部及膝部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目前没有相应的疫苗,关键要做好预防工作: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注意饮食卫生;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免疫力;
居室多通风,在疾病高发期间,避免带孩子去人群密集、空气流动性差的地方;
孩子被褥及玩具要定期清洗消毒。
6月龄~5岁的适龄儿童可接种EV71灭活疫苗(但请注意,不同疫苗产品的适种年龄略有不同),预防由EV71病毒所引起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等疾病,减少重症、死亡病例的发生。
疱疹性咽峡炎治疗
疱疹性咽峡炎传染性较强,应注意隔离治疗,患儿用过的餐具、玩具等进行消毒处理,防止交叉感染。
患病期间注意休息,多饮温开水,多吃新鲜蔬菜及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以增强身体抵抗力。忌食刺激性食物,不吃过热、过冷的食品。
温馨提示:患病期间,家长要随时监测孩子体温,可使用物理降温或服用退烧药,防止高热惊厥。
品味艺术 趣享童年
微信号 :guangqiyoueryuan
网站、新浪微博:温江区光祈幼儿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