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部门发文推进研学旅行工作
近几年,教育部等部门曾发文鼓励学校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但研学旅行要遵从教育性、实践性、安全性、公益性原则。
对此,不少学生家长表示支持。一名家长告诉记者,自己的孩子就参加了美术写生的研学活动,“会带着孩子走进历史博物馆,在了解历史文化的同时,还能用手中的画笔画一画历史,挺有意义的。”
活动大多由旅游公司组织
目前的研学旅行大致采取两种方式,一种由学校组织、由教师和学生确立研学主题和设计行程;第二种则是由旅行社或研学旅游公司设计路线和方略,并组织学生研学旅行。后者是目前研学旅行项目中主要采用的方式。
因此,研学旅行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学旅行公司开发的产品质量以及活动实施的效果。
-
敷衍了事、缺乏教育性
在国内某旅行社工作了十多年的张颖(化名)告诉记者,今年国庆期间,研学类旅游项目受到了很多家长和学生的青睐。
不过,张颖表示,有相当一部分项目是同行之间互相抄袭、敷衍了事,缺乏教育性和实践性,几乎等同于春游、秋游或夏令营等活动。“反正发一个方案出来,照着抄就行了。”
-
虚假宣传、乱收费
张颖透露,在“双减”政策落地后,部分培训机构并没有按照要求退还学生家长此前缴纳的课时费,而是将原本的学科辅导改成研学类项目,通过带领学生研学旅行,抵扣此前缴纳的费用。部分培训机构甚至以研学之名行补课之实。
-
鱼龙混杂、过度逐利
据了解,不少旅行公司开发研学产品的人员绝大多数是非教育类相关专业出身,这也使得部分研学产品缺少应有的教育意蕴。
此外,四川某旅行社一名负责人告诉记者,在研学市场,学校是各方争抢的资源。部分学校相关负责人会选择回扣高的旅行社进行合作,从而不顾研学项目的质量。这也导致部分学校开展的研学项目变成普通的旅游活动,食宿条件也不理想。
多地出台标准以规范研学旅行
为规范研学旅行,各地相继出台了相应的管理办法。
日前,江西省发布了《中小学研学旅行》地方标准,涵盖了研学旅行基地(营地)认定规范、课程设置规范、组织实施规范、评价规范等。江西省教育厅厅长郭杰忠表示,下一步,江西将遴选一批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精心打造一批示范性研学旅行精品线路,建立起丰富的研学旅行课程体系。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指出,目前研学旅行存在的问题主要与服务标准不统一、课程缺乏教育理论、团队建设不完善等因素有关。储朝晖强调,规范研学旅行,相关部门还要细化监管责任,完善监管机制。
“目前社会上确实有以夏令营或素质培训等名义开办的各种各样的机构。”储朝晖表示,“这些机构的人员素质、资质以及机构本身的专业资质缺少要求,相关的管理没有跟上,特别是对这些机构的登记、核查以及开展业务的情况,缺少规范和监督。”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