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国之大计,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今年全国两会上,关于教育的话题再次成为关注焦点,多位代表委员就如何促进孩子全面发展建言献策。
01
校长唐江澎火了。他是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在全国两会“委员通道”上关于教育真谛的发言直击人心。
“孩子如果只有分数,恐怕赢不了未来的大考;教育如果只关注升学率,国家恐怕也就没有核心竞争力。
分数是重要的,但分数不是教育的全部内容,更不是教育的根本目标。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生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
02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孩子素质的全面发展,是每位家长的由衷期待。
然而,当分数、升学率被看得过重,甚至当作了教育的全部,就会衍生视力问题、睡眠问题、体格问题甚至精神问题。
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今年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表示:
“教育,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不能过于注重分数。分数是一时之得,要从一生的成长目标来看。如果最后没有形成健康成熟的人格,那是不合格的。”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早在2018年9月,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
03
德行教育任重道远,从社会、到学校、到家庭,每一环节的努力,都在青少年儿童素质成长的路上,充当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早在2004年,童学馆创办全国第一家馆区之初,就开始尝试以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解决现代儿童心理成长的问题。以德行为主干,以诗文、礼仪等为分支,强化孩子立德树人的根本,养正孩子的心灵根基,积累文化内涵。
04
童学馆是如何践行孩子德行和素质教育的呢?
童学馆最核心的根基课,是仁智双彰的人格教育+百科韵文的通识教育的课程,分别培养儿童的德性与知性,把培养知书达礼有涵养的孩子作为目标,实现从“行动”到“知晓”的心灵渗透。
这门课,衔接语文、历史、道德与法制三门部编教材的立德树人宗旨,与中小学的传统文化教育要求相匹配,是“四个自信”中的“文化自信”的幼儿奠基。
+
全方位养成——涵盖品格养成的方方面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的道德品行理念更是无处不在。
在国韵诵读课程版块,孩子们围绕人伦常理、人与动物、自然环保、传统文化、历史变迁、名人典故6大主题,学习90篇新编四言韵文。
大至国家社会,小至家庭个人,在循序递进的主题中,建立广阔的知识体系的同时,让孩子学会爱国、爱家、爱自己,埋下美好德行的种子。
+
让孩子爱上“讲道理”
孩子不讲道理、爱哭闹怎么办?怎样用孩子理解且喜欢的方式,让孩子逐渐“通情达理”?
童学馆通过卡通绘本,将德行道理用孩子喜欢的绘本故事呈现,孩子喜欢学习。通过互动课件,全程多媒体互动教学,让孩子在场景化互动操作中,感受趣味化的同时,深化学习效果。
通过默剧、演讲、戏剧等多种表演形式,让孩子通过身临其境的角色体验深度感悟品德内涵。
通过身体践行,努力让孩子将每一次所学运用到生活中,通过美德作业和生活力行,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促进心灵成长。
+
情景式渗透——每日潜移默化养成法
礼仪是一道最美的风景。细节透露教养,教养决定品行。从入馆到上课到离馆,行为礼仪始终渗透于孩子的全部细节中。
恭敬的入馆礼、庄重的拜孔礼、谦谨的入座礼/接物礼等,涵盖行住坐卧、服装仪容、言语辞令、接人待物等方方面面,旨在从生活中的规矩开始,践行礼仪之美,养成恭敬之心。
+
中国式特色——让孩子变得更优雅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让孩子接受优雅的教育”、“好的教育培养优雅生活者”成为教育话题的热词。而童学馆培养的优雅的小小君子淑女,一直以来都是长远的教育目标所在。
“童学茶道,有套理,顺茶理。有套礼,现礼仪。合理合礼。有规矩,有章法,冲泡敬客有讲究。”
这里引入48式优雅茶道,以茶修心养性,提升孩子气质与专注力的同时,更在于通过茶道的礼仪和章法,让孩子在静心中沉淀,感受敬物敬人,熏养优雅个性。










